驼峰航线---当年究竟是怎么样的?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917字 | 阅读需6分钟

  悲壮的“驼峰”飞行

  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

  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抗击日军侵略,先后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和外界的联系,以获得战略物资供应。但随着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部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对外通道也接连被迫中断。到了1942年2月以后,日军转向缅甸发起全面进攻,切断滇缅公路,这时的中国已经到了可谓四面楚歌的境地——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 

  一个即将全面被封锁的中国!一个在日本人眼中即将投降的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国民政府决定打破日军封锁,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

  驼峰航线地图

  经过勘察试飞,当时的航线只能从印度的萨地江、汀江再到中国的昆明、叙府(宜宾)、泸州、重庆等地。由于整条航路大部分是在喜马拉雅南麓及横断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上空穿越,而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在满载情况下,最大飞行高度也不过6000米,甚至还要更低,飞行的艰险和难度可想而知。

  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于是,新的空运线在1942年4月开辟,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共同承担空运任务,其中以美国空运队为主。

  由于要在连绵起伏的山谷间穿行,无论是飞行路线还是所经过的地形都犹如骆驼的“驼背”,“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上帝都不来的地方)的地方,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航线中(其它两条为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最具危险性的一条,飞行员们要在820公里(南线)和1150公里(北线)的航线上飞行(由于南线经常遭受日本战斗机攻击,故飞行员们宁可绕远也要走北线,这就更增大了因恶劣气候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而且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的进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次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上空。由中国运出的是出口换汇物资,如钨、锡、桐油、茶叶、猪鬃、水银、生丝等,由印度运回的是武器弹药、飞机零件、汽油、钢材、药品等所有中国抗战所急需物资。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坠毁就坠毁,被日机击落就击落,过去一架算一架。

  1942年6月2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亦称《中美租借主体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租借协定的受援国,这是“驼峰”航线开辟时的外交背景。中美租借协定是中美双方达成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援华协定。这一协定以双边互助的形式,既为中国无偿获得美国大宗军事援助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又规定了中国须向美国提供“回惠租借”的义务。同时,协定在第五条中实际表明中国在抗战中消耗掉的租借物资是不必、也是无法归还的。这一协定的签订,使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

  800公里航程

  驼峰航线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总航程约800公里。

  7000米海拔

  这条航线经过的地区都是海拔4500-5500米左右的高峰,最高海拔在7000米以上。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飞行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

  三大强气流团

  驼峰航线不仅地形险峻复杂,还有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气候,天气始终是制约空运数量的主要原因。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从西面来的低气压沿喜马拉雅山移向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驼峰”,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高气压团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低气压团进行激烈的撞击。因此,其天气的主要特征就是经常性的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有时,气候急促变化使飞机的水平飞行受到影响,会使货物撞击舱壁,甚至被甩出飞机。严重的结冰有时把机翼压变形,使飞机下降数千英尺。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印中联队司令官爱德华·亚历山大(EdwardH.Alexander)中校曾在报告中写道:“这里的气候是十分可怕的。在12000英尺(约3658米)高度开始结冰。今天,一架C-87仪表显示已飞到了29500英尺(约8992米)的高度,而不能再飞高了,不能飞到浓云的上面。”所以,尽管航程不长,驼峰航线却因其险峻复杂的地形和可怕的气候成为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空线。

  △此张照片显示比利·麦克唐纳(右),由比利之子Billy McDonald III提供。比利·麦克唐纳1936年来华,他经历了八年中国抗战,曾与陈纳德在日本刺探敌情,参与过南京空中保卫战、香港撤退、驼峰空运,因功绩昭著而多次获奖。

  150万小时飞行时间

  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和中国云南、四川之间,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71042吨月空运量纪录

  1945年7月,驼峰航线的月空运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最高峰。

  航线开辟初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敌机的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空运的运输量。直到1944年中期,“驼峰”空运量才与1941年滇缅公路的运输量相当。

  1942年全年空运到中国的物资仅5258吨,进入1943年后有所增加。1943年1月为1923吨,9月份为4624吨,10月份达到7000吨,11月是9436吨,在12月25日圣诞节时达到了10000吨的目标,至31日为12590吨,实现并超过了罗斯福总统向中国承诺的运量。

  1945年7月达到最高峰,为71042吨,这个数字大致与中国航空公司在“驼峰”的总运量相当。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对日战争也随之结束。

  “驼峰”空运量迅速下降,1945年8月的空运量为53315吨,9月为39775吨,10月为8646吨,11月为1429吨。到了11月30日,“驼峰”空运正式结束。

  △上面这张照片显示“1941-1942年间,中央飞机制造厂员工梁志民(右)在仰光为飞虎队组装P-40。”该照片由梁志民的女儿梁露曦提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又称“飞虎队”)最著名的战斗机就是P-40鲨鱼嘴飞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P-40鲨鱼嘴战斗机是由中国技术人员在缅甸组装的。

  563架飞机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驼峰航线损失飞机563架(其中有107架为失踪),损失的机组人员超过1500人。此数还不包括中国航空公司损失的飞机和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长官阿诺德将军(GeneralHenryArnold)曾经说过,驼峰航线是二战最伟大的空运行动之一,飞机的损失率超过轰炸德国时的飞机损失率。当时空运总队的飞机损失率高达20%-30%,而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损失率超过了50%。

  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

  65万吨总运量

  据统计,从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美国陆军航空队转运部和空运部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大约共有65万吨,总价值约7.8亿美元。

  中国飞行员在驼峰航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1945年,中国接受美国运输机100架:77架C-47运输机和23架C-46运输机。资料显示,从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共有650,000吨物资通过“驼峰”,其中中方飞行员运输量为75,000吨(约12%)。此外,还有33400名乘客通过“驼峰”。

  “驼峰”飞行员克服艰难险阻,飞越天险,打破日军对中国的围困,使对日作战的急需战略物资能够及时运到,架设起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心中。

  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1958)致上司亲笔信及飞虎队成员签名“血符” 信笺一页、丝制品一张。 

  说明:“飞虎队”是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AVG)的代称。该队正式成立于 1941 年8月1日,由美国陈纳德上校任大队指挥官。1941 年12月,志愿大队在昆明一举击落日本飞机四架,首战告捷,给了中国军民极大鼓舞。次日,报纸称机首漆着鲨鱼牙齿的美国P-40S战斗机为老虎,因此飞虎队就成了该队的代称。由于“飞虎队”的成员为美国人,不懂汉语,故政府为每个飞行员配备了此“血符” ,以便为飞行员提供救护和帮助。这种“血符”常缝于飞虎队战袍之上。带飞虎队成员签名的“血符”十分少见。

  1942年7月3日,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志愿大队,而以志愿队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军衔仍为准将。然而,陈纳德与第10航空队指挥官克莱顿·比斯尔(Clayton Bissell)素来不合。比斯尔怂恿美国航空志愿队解散后的成员不要继续加入第23大队。在这封作于1942年9月5日的中国昆明的信中,陈纳德向上司克莱顿·比斯尔反映第23大队面临的物资紧缺的问题,希望他能够予以解决。

  -完-

(0)

相关推荐

  • 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

    作者: 傅雪峰 龙 峰 1941年7月10日,一群年轻的美国人在圣弗朗西斯科的一家宾馆集中,每20-40人一组,搭乘荷兰商船前往中国.同年11月,第二批美国人也以相同的方式前往中国.他们的护照上,显示 ...

  • 参观飞虎队旧址——阿尼亚房车伴我潇湘行系列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的天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空军--飞虎队,它的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又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 飞虎队原址距受隆纪念馆约6公里,我们一清早就从 ...

  • 二战中著名的飞虎队,200多名队员来自这座岭南小城!

    尽管70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提到飞虎队,大名依然如雷贯耳.这支大名鼎鼎空军志愿援华队伍,1941年8月1日正式成立,随后历经数次改编,在二战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陈纳德将军" ...

  • 二战时开辟的驼峰航线,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中国和美国联手开辟了一条穿越缅甸.中国的空中航线.这条航线全长500英里,西起阿萨姆邦,东至四川省,途径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喜马拉雅山脉,被称为&quo ...

  • 抗战中最后的空中生命补给线

    淞沪会战以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目的始终没有达到,因而不断扩军增兵.此时,中国军民伤亡不计其数,急需外部物资的援助.1942年, ...

  • 【云南•云南驿】云南之源,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故事

    [云南·云南驿]   云南之源,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故事 云南,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些地方,叫我心念心牵. 那些地方,无关风景,只有历史......譬如,云南驿. 无论怎样,这次一定要 ...

  • 1816年欧洲出现六月飞霜,20万人被活活冻死,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自18世纪末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科技水平就在爆发式地提高,曾经只能在想象和神话当中出现的飞机.电视等等早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根据目前的统计,几乎每两年,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就会翻上一倍,而 ...

  • 驼峰航线地标,竟然是全球傈僳族公认的创世之根

    二战时期,有一条中国与外界连接的重要生命补给线--驼峰航线,也被称为"死亡航线".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为止,中美空运大队飞越平均海拔5000米的横断山脉8万架次 ...

  • 高黎贡山片马小镇,1961年回归祖国,藏着驼峰航线53号机的传奇

    片马,一个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边陲小镇,却曾谱写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中国近代史:英国人曾经强占:日本人出兵占领:驼峰航线南线的必经之地:直到1961年才正式回归中国:改革开放后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对于 ...

  •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二季:第七十五站,驼峰航线游。

    大闫 离开澜沧江岸边,爬山过程中,碰到修路,临时封路等待放行. 红海梁子,不知道是不是澜沧江和怒江的分水岭,海拔2800米,高于澜沧江水面1500米. 翻过红海梁子,就进入泸水市辖区. 泸水市辖区图 ...

  • 气壮山河的驼峰航线

       题记: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qu ...

  • 飞跃驼峰航线 - 飞虎队专题

    驼峰航线是抗日战争中重要的一环.是中美航空合作的高光时刻. 美国的航空业有很多专业的回忆录,自传,纪录片. 中国航空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是趟了多少地雷阵过来的. 从王伟驾驶的歼 8 ...

  • 日寇占领东南亚后,天上有“驼峰航线”运输,地上还有“滇牛仔”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又北上攻占了毗邻中国南疆的缅甸全境,切断了连接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最后一条国际运输线--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