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止痛药” vs. 医生眼中的“止痛药”
“医生,你开的是止痛药吗?我不想吃哦,听人家说经常吃止痛药不好!”
“医生,那个止痛药我痛的时候才吃,不痛的时候我就不吃了,我担心这个药对身体不好!”
“医生,我这个药是从国外买的,叫XX,效果很好的哦,一吃就不痛了!”
所以,门诊医生给患者开的“止痛药”真的只是止痛吗?
非也,其实患者口中的“止痛药”实质上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指不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抗风湿等作用的一类药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详细了解NSAIDs的作用机制、发展历史、分类及其相关的不良反应等,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合理的使用该类药物,而非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今天先跟大家聊聊NSAIDs的作用机制和发展历史。
1
NSAIDs的作用机制
NSAIDs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而COX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而前列腺素、前列环素是机体的致炎因子,从而NSAIDs可发挥抗炎作用和抗凝作用。但是NSAIDs并不影响花生四烯酸转化为白三烯(也是重要的炎症介质)的脂氧化酶,因而NSAIDs不能完全消除炎症。
人体内有两种不同的COX(如下图),即COX-1和COX-2。COX-1是结构酶,见于许多正常组织细胞,其产物主要参与调节机体生理功能;COX-2是诱导酶,由多种炎症介质诱导产生,能促进炎症部位前列腺素合成,加重炎症反应。由于人体胃、肾等正常组织存在生理性COX-1,因此对COX-1的抑制可产生胃肠道、肾脏的不良反应。而COX-2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处。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可以发挥抗炎作用。
NSAIDs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是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2
NSAIDs的发展历史
1899年,德国化学家Hoffmann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结束了用草根、树皮解热镇痛的时代,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的COX-1阐述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长期大剂量使用会抑制凝血酶合成,增加出血倾向,并伴有很多不良反应。如今,阿司匹林作为NSAIDs的原形药物被广泛用于抗凝治疗。
1948年,第一个非水杨酸类的NSAIDs药物保泰松问世,尽管有极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但因副作用突出,在我国已被禁用。
消炎痛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吲哚乙酸类NSAIDs的代表药,其强力的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仍被使用,但因其胃肠、肝肾等的严重不良反应,已逐渐被安全性更好的同类或前体药物取代,如依托度酸、舒林酸和阿西美辛。
20世纪70年代相继上市了丙酸类药物如萘普生、布洛芬;灭酸类药物氯甲灭酸钠;苯乙酸类药物如双氯芬酸;苯丙噻嗪类药物如吡罗昔康。
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新型烯醇酸类药物美洛昔康、萘基烷酮类药物萘丁美酮、磺酰苯胺类药物尼美舒利,以及吲哚乙酸类药物依托度酸。与以往NSAIDs不同的是萘丁美酮是非酸类NSAIDs。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和依托度酸均对环氧合酶(COX ) -2的选择性更强,这些相继出现的NSAIDs在保持原NSAIDs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又有所下降,但仍未能完全避免胃肠道副反应。
到了20世纪90年代,基于COX -1/COX -2理论研制出选择性COX-2抑制剂——昔布类药物,上市的有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大系列的临床研究证实此类药物与传统的NSAIDs作用相仿,并有极好的胃肠道安全性,但罗非昔布长期用药18个月以上心脏不良事件的增加使其退出市场;以及近来关于塞来昔布的超量使用也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增加的报道,均提示COX-2的高选择性可能对心脏有害。
作者简介
刘梦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
中山大学硕士毕业
熟悉不明原因腰背痛、关节痛、关节肿、皮疹、肌肉酸痛、肌无力、全身疼痛不适、发热、口干、眼干、口腔溃疡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骨关节炎、白塞病、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疗有一定的研究,熟练掌握关节腔穿刺术,近年来发表SCI论文多篇。
作者:刘梦
来源:类风湿关节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