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报复心最强的狠人是谁?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水浒好汉中,谁是报复心最强的狠人?

也许你马上就会想到武松。

武二郎确实够狠,也有仇必报:

亲哥哥武大郎冤死,官府不管,他自己管,调查清楚之后,手刃王婆潘金莲,斗杀西门庆,替兄长报了仇。

后来被张都监等人算计,武松虽然在半路上杀了想害自己的公人,已经逃脱了魔爪,但仍然要返回城里,血溅鸳鸯楼,把仇人全都杀了才肯罢休。

但武松虽然够狠,但跟另外一个人比起来,却要逊色不少。

那个人就是宋江。

人称及时雨的宋公明真的比武松还要报复心强,还要狠么?

别不信,事实为证。

当年宋江杀了阎婆惜,去清风寨投花荣,没想到却被强盗抓到了清风山上。

当然,最后是有惊无险,清风山的头领燕顺、郑天寿、王英听说宋江的大名,不但把宋江放了,还好吃好喝好招待。

过了几天,好色的王英劫了知寨夫人,宋江以为那是花荣的老婆,吃了一惊,询问得知清风寨有两个知寨,武知寨是花荣,文知寨是刘高,这位是刘高的妻子。

宋江一想,我去投奔花荣,把他同事的老婆救了,也是好事。

宋江这么想当然没错,只是他不知道,这刘高和花荣两个知寨文武不和。

宋时重文抑武,身为武知寨的花荣实际上是“二把手”,天天受“一把手”刘高的窝囊气。

所以宋江和花荣见面后,把救人的事情一说,花荣后悔得直拍大腿:

“好哥哥,你救她干嘛!我和刘知寨关系差得很,恨不得杀了他。这个刘知寨是个贪官,他老婆则是个‘贪内助’,天天挑拨刘知寨干坏事,这样的人,让她受一番羞辱也好。”

结果,宋江给花荣来了一大碗心灵鸡汤:“贤弟差矣!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结’。他和你是同僚官,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贤弟,休如此浅见。”

花荣一听,也对,于是说“兄长见得极明……”

他们哥俩儿想得挺美,但刘高的老婆却不这么认为,宋江在元宵节出去看灯,被刘高的老婆发现,马上就让人把宋江给抓了。

花荣前去要人未果,只好硬抢,怎奈刘高计高一招,最后连花荣也抓了,一同押往青州。

幸亏在半路上,清风山的头领们出手把囚车给劫了。

有意思的是,宋江被救上山,面对已经沦为阶下囚、被脱得赤条条的刘高,却没有像当年劝花荣时一样,本着“冤仇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放刘高一马。

当时宋江把刘高大骂了一通,花荣一刀就把刘高的心剜了出来。

而且,就算花荣把刘高的那颗还冒着热气的心献在面前,宋江还是不满意,说:“今日虽杀了这厮滥污匹夫,只有那个淫妇不曾杀得,出那口怨气。”

后来去打清风寨,宋江的号令说得非常明确:“休要害一个百姓,休伤一个寨兵;先打入南寨,把刘高一家老小,尽都杀了。”

看见了吧,你害我一次,我灭你全家,这就是宋江的做人原则。

更狠的是在江州。

宋江被发配到江州之后,有钱有关系又会做人,小日子过得比普通自由老百姓都舒服。

一天闲来无事,宋江去外面逛街喝酒。喝多了一兴奋,在浔阳楼上题了两首诗。

那两首诗挺有名,一首是填的《西江月》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

另一首只有四句: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敢笑黄巢不丈夫!

结果,被黄文炳看到了。正每天想找出路而不得的黄文炳,马上抄下来去向蔡九知府报告。

说句公道话,这也不光是黄文炳多事,你在浔阳楼上喝酒,想着将来“血染浔阳江口”,这是几个意思?黄巢那是妥妥的造反者啊,你比黄巢还牛,又是几个意思?

这两首诗不管给谁看,恐怕都能解读出点东西来。

所以,宋江被官府抓了,一点都不冤。

接下来,就是晁盖带人劫法场,差一点全军覆没,只是出于侥幸才把宋江救了出来,过了江。

结果刚刚脱离虎口,宋江就提了一个要求:黄文炳这人害得我差点丢了性命,太可恨了,我要报仇。

要知道,晁盖这次带的人不多,加上新入伙的张顺等人众,在白龙庙小聚义时一共才一百四五十人,而对面城里有数千官军。

所以晁盖说,劫法场咱们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恐怕现在再去就有准备了。咱们还是先回梁山,回头多来点人再报仇。

客观地说,晃盖的想法是对的,好不容易逃出来了,再杀回去实在是风险太大。

要是能把仇报了也就算了,万一失算或敌人有埋伏,死的可不是宋江一个人。

但宋江说啥也不听,非把黄文炳灭了不可。

宋江的报复心,就是这么强。

犯我宋江者,虽难必诛。

最终,宋江智取无为军,把黄文炳一家大小四五十口“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尽皆杀了”,又把黄文炳捉了来,剐了下酒。

武松杀张都监,那是自己以身犯险,而宋江却是拼了所有弟兄们的命也要报仇,你说谁狠?谁的报复心强?

别看他好名声,别看他好脾气,那是你没有惹到他的头上。

一旦惹了他,报复你没商量,不惜一切代价。

这样的人,更让人害怕。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