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纳什所说的隐藏逻辑陷阱,将我们引入各种社会困境,虽然大家都知道团结力量大,但又都挡不住自私的欲望,总想在合作的时候动点手脚,占点便宜。而等到每个人都动了点手脚,最后共同的下场就可能凄惨无比,陷进了博弈论学者所谓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点出了一个逻辑上的难题,这个难题也正是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核心。例如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军备竞赛,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就是合作禁核,把钱省下来用于其他建设;然而,如果其他国家都还在不断发展核武,而你的国家单方面销毁核武器,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在对抗全球变暖的努力上,也受限于同样的逻辑悖论。许多国家都想,如果其他国家的污染没改善,我又为什么要自己先限制碳排放量呢?
走入囚徒困境,顶多也只能带来短期的效益,真正的改进之道在于了解我们自己。诺贝尔奖得主纳什发现,其实各种困境都来自同样的基本逻辑陷阱。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纳什均衡”。他的论点是:在任何竞争或冲突中,如果各方不愿或无法沟通,就至少会有一个纳什陷阱等着请君入瓮。
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双方均已选定一种策略,任意一方独自改变策略,就会使情形恶化。就像在狭窄的通道上,两个人必须各靠一边才能勉强错身而过,而这就是纳什均衡。任何一个人改变心意闪向另一边,两个人就会迎面相遇,怎样都过不去,这种经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
纳什将这种状态称为“均衡”,因为这是社会情境中的一个平衡点,其中任何一方独自偏离了这个平衡点,只会造成损失。在这里,“独自”是个关键词,只要我们独自行事,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就永远逃不出纳什均衡所设下的种种社会困境。
例如夫妻大闹离婚,通常只要双方妥协,就能好好收场,但如果一方拒绝妥协,另一方的退让也就毫无意义。结果双方坐困纳什陷阱,不仅得付给律师大笔金钱,过程中还必须承受情绪上的压力。
在此必须强调,双方之所以困在这个矛盾的逻辑循环中,是因为他们不愿或不能通过沟通来采取合作的策略。
一般而言,要达成合作有两项重大挑战:第一是找到方式达成协议,第二是找到方式让每个人不改变心意。后者必须完善到足以令双方相信对方会遵守,而且还能维持到结果正式出炉。
主要的解决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改变态度
例如:如果我们都认为在合作中作弊是不道德的,就能避免许多社会困境。
第二种,诉诸善意的权威人士
由外部的权威人士来促成合作并遵守公平。
第三种,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
开发出能够自行运作的策略,如此以来,只要合作一开始,就不会有作弊的机会。
其实只有第三种方式可以长久,博弈论的新观点可以协助我们在许多情况中运用这种策略。
如何成功执行这种策略,包括日常生活,国家以及全球的层面。大多时候的方式是改变奖励结构,制造纳什均衡。一种大家都知道的常见方法就是带入社会常规、改变奖励结构,让不遵守的人遭到“无法得到认同”的处罚。
不受认同的感觉不一定要来自他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如果所作所为与所受的教育相违背,自己就会觉得丢脸,而且这种感觉可能强烈到让我们不再这么做。这股力量十分强大,因而顺从社会规范也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就算没有人当面指责,自己也会隐隐感受到羞耻。不幸的是,有时候光靠羞耻心并不够。社会常规的问题:虽有一定力量,却非万无一失。当社会压力遇上自身利益,前者偶尔还是会败下阵。别人的理性和自己的理性可能是两回事。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但解决的方法可能有些微妙。
虽然我们的反应有时并不理性,但仍然应该以理性为出发点,毕竟这正是使人类和其他物种不同的特质,而且只要我们愿意且能够沟通,理性通常也能让我们达成协议。社会规范和社交线索有助于维持协议,特别是如果双方都觉得协议公正,便能长久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