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家乡的年味》 2024-06-17 10:19:49 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张家湖(又名磁湖),她不仅是鄂东南有名的蔬菜之乡,而且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年味与家乡的风光,一样美不胜收,一样令人怦然心动,一样令人回味无穷。家乡的过年习俗不仅有祖先从江西武宁带来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具有了鄂东南的地方特色。从我记事起,家乡的年味是从一进入腊月的门就开始了的,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节,家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每年的腊八节这一天,我母亲都会用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莲子等八种食材混在一起,熬香浓的腊八粥。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腊八粥不仅充盈了我们的味蕾,而且更多的是一种“年”的仪式感。那时候,没有那多食材,有五六样食材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红豆、绿豆、花生都是自家种的,平时省着点吃。糯米、红枣、莲子买了后,特意留到腊八节那天来用。记忆中的腊八粥是母亲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腊月里的嫁娶,或许是众多年味中一道特别的“年味”。用家乡老人们的话说,腊月日日是好日,特别是逢六和逢八的日子。“陪嫁面”是一家接一家的吃,今天到这家吃,明天去那家吃。为什么叫“陪嫁面”呢?其实,就是把瘦肉丝、黑干子丝炒好覆盖在龙须面上,因为是在陪嫁的时候吃的,所以叫“陪嫁面”。吃了“陪嫁面”后,“哭嫁”的活动,也就心照不宣的开始了。但这种哭不是伤心地哭,而是开心地哭。腊月事事欢。这个欢,我们小孩子更喜欢,它都是与吃有关的。喝过腊八粥,没多久,家家户户就开始烫豆丝,揣糍粑,做高粱粑,腌鱼腌肉,置办年货。寒冬腊月,有“农闲”之说。所谓的农闲,其实一点都不闲,甚至于对大人来说是很累的,但累并快乐着!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二十三,扫扬尘。”离春节只有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一大早,全家总动员,扫扬尘,做卫生,洗被子,把家里里里外外彻底扫除一遍,意味着除去这一年不顺心的事。打扫完后,就开炒锅,炒年货。用沙炒出来的花生、蚕豆、黄豆、玉榴、苕壳子……香气四溢,醇厚悠远。母亲在灶上忙活,父亲在灶下把火,我们是蹦进跳出,高兴得不得了,嘴是一刻也不得空的。“二十四,送灶神。”这一天是南方的小年。过小年的主要活动是送灶神。灶神之所以受人们敬重那是因为他不仅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他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因此,送灶神时,要用又粘又甜的糖抹甜灶神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送灶神一般是在傍晚,家家摆供桌,户户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二十九,家家有。”腊月二十九,腊味更浓了,年味更近了。家家户户都会开油锅,炸藕圆子、萝卜圆子、肉圆子、豆腐果、兰花豆、麻花、翻铲、猪耳朵、鱼……因此称之为“家家有”。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的高潮,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千年的风俗。腊月三十,也就是俗称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开始吃年饭。我们这里年饭又叫团年饭或者发财饭。和北方不同,我们这里吃年饭,一般是在早上或者中午吃,不像北方盛行吃年夜饭。家乡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了一整年,就是为了这餐团年饭、发财饭,因此那是相当隆重的。在噼里噼啦,噼里噼啦地鞭炮声中,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坐上了桌,说着祝福的话。最开心的是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平时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都摆满了桌。肉圆子是金元宝;鱼圆子是银元宝;冬笋炒肉寓意节节高;鸡汤里的鸡肉寓意吉祥如意、鸡爪子寓意捞钱手;芹菜炒豆腐寓意勤劳有福;红菜薹的红寓意红红火火;鱼是“年年有余”。吃年饭时,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不能说“破口话”(就是不好听的话)忌讳骂人,像鱼头呀要说成鱼首;不能用汤水淘饭吃,说是如果用汤水淘饭吃,出门会碰到下雨;如果不小心把碗或者酒盏摔破了,不能说碎了,要随口说一句“越咑越发”;还有就是年饭吃完后,垃圾是不能扫出去的(扫出去是把“财”扫走了),要堆在大门后面,等到大年初三的早上再一起扫出去。吃过年饭后,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去祖坟山上坟。上坟一般是男孩子跟着父辈们去,女孩子则跟着母亲在家捡场子,打下手,熬鸡汤,包饺子,煮鸡蛋,准备过年时待客的食材。如果湾子里,有老了人的人家,上坟时还要送一盏长明灯到坟前,一送就要连着送三年。上坟的目的是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希望祖先显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幸福安康。下午四五点钟,开始贴春联。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了。我们这里一般是吃用鸡汤煮的线粉(粉丝),寓意是幸福长长久久。一人一大海碗,吃得是津津有味,小孩子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鸡腿。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开始围着枞树蔸子烤火,称之为“年三十的火”。家家户户早早地就把灯亮起来,这灯从三十夜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的晚上连着点三个晚上。在炉火边,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后来,有了春晚,就边聊边看。不过那时烤火已不再烧枞树蔸子了,而是烧板炭或者烤火炉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兮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守岁,辞岁,迎岁。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一时间,湾子里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在爆竹声中,又是新的一年,人们祈盼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万事顺遂,平安吉祥。大年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过年的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又会在家门口放一挂鞭炮,谓之“出方”。出方过后,父亲会带着弟弟一起,拿着香纸炮烛去张家祠堂,给祖先上香,跪拜,祈愿。每年的这个时候,张家祠堂里总是特别热闹。大年初一的早上,家乡人作兴用油煎糍粑和高粱耙,再用糖水滚一遍,来过早。不一会儿,叔伯兄弟和湾子中的人相互串门拜年。男人们拎点金果呀,麻圆之类的礼物去亲房尊长中敬敬长辈,或者去左邻右舍家叙叙家常。新年第一天,家中的垃圾也只能扫在墙角堆着不能扫出门,说是如果扫出去了容易将一年的运势都扫跑了。大年初二,是给“故人”拜年的。头年有亲人过世的人家这一天要大摆宴席广筵亲朋,谓之“清香”又叫“观新年”。亲朋好友,拿着香纸炮烛去主家拜年。主家上午十点左右,摆茶席上的是瓜子,糕点茶之类的,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是开始正式的酒席。大年初三,是大拜年的日子,一般是按亲疏远近来安排拜年的次序。“水有源头,树有根。”先去外婆家(我们这里称外婆为高婆称外公为高公),再到姑姨表亲家。去姑姨表亲家拜年一般在正月初六前完成,去得太迟人家会觉得受了冷落,常常因此影响了两家的关系。每年的大年初八,南湖乡都会举行舞龙舞狮比赛,四乡八里的乡亲都聚在乡政府门前的广场上,一起观看舞龙舞狮表演,恭贺新春,希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到了晚上,围湖一带张姓各村各湾的舞龙舞狮的便竞相登场了。年轻的小伙子举着龙灯拥着狮子走村串户,每到一处,腾挪跳跃,上蹿下跳,前滚后翻,耍尽十八般武艺七十二种变化。年前有盖了新房子的人家,舞龙舞狮的来了,第一个去的就是他们家,叫作“贺新屋”,到了主家说些“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久久富贵,十福大全”之类的吉祥话。时间一晃到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暮色四合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亮起了灯。“月半夜的灯”,这灯,是要一直点到正月十六的早上的。晚上,舞龙舞狮的民俗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各村各湾的舞龙舞狮队全体出动,一条条蜿蜒的龙,一只只威武的狮子,在村中,在湾中,欢腾起舞,热闹非凡。过了正月十五,这年才算过完了。年过,月尽,小孩子也开始上学了,大人也去忙着菜地里的事了,热闹的乡村开始平静下来,正所谓的是“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每个人都努力着,又等待下一年的开始!随着湾子的拆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家乡的年味相比以前淡了许多。但在我的心目中家乡的年味是忙碌,是富足,是团圆,是祝福,是凝聚,是信仰,从未远去。 张兰花,湖北黄石人,爱好文学喜欢徒步,散文散见于《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新东西》编辑部主 编:向天笑 赞 (0) 相关推荐 正月初二 | 吉祥寓意开年饭,女儿携婿娘家转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也称"回门".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如父的姐夫》 如父的姐夫 人海如潮,有你有我,潮来潮去,遇到不容易.正如麦家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着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q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穿越大顶山》 穿越大顶山 三月七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我们黄石快乐群一行四十七人,开启了大顶山穿越之行.大顶山穿越是武汉市周边最经典的户外线路,也是新驴练手,老驴练蹄的经典线路.因此,这次穿越吸引了许多新驴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那些年,那些珍贵的书》 那些年,那些珍贵的书 在我的心底珍藏着三本珍贵的书<写作辞林><中国文学史><青年知识手册>,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第一本珍贵的书<写作辞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我的那些文朋诗友们》 我的那些文朋诗友们 两年前,我成了一名"乐退族",结束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作,因此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 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少年时的点点滴滴是我永恒的回忆:春去秋来,日月星辰,目睹了一位老人领着他的外孙们走过了十三载,魁伟的身躯为他的外孙们遮风挡雨.余家湾那条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记载着外孙们的成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年味尽在油锅中》 年味尽在油锅中 在我的家乡张家湖,有"无油炸,不过年,年味尽在油锅中"的俗语. 乡里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仪式感,特别是过年,完全是按照"老祖宗"的那套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挖藕》 挖藕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三处藕塘.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一处藕塘,两处藕田. 那处藕塘位于黄石工业学校(黄石理工大学的前身)大门口的马路内侧,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藕塘里,水较深,生长的都是开粉红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干塘》 干塘 "干塘"是俗语,又叫"干鱼塘",它是我们长江以南一带乡下的说法,就是把鱼塘的水放干后将鱼捕起来.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两口大鱼塘,并排着,一边临着湖,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我的大姐》 我的大姐 我从未想过死亡会与我如此的接近,我从未想过生命竟如此的脆弱,我从未想过我大姐突然的离世我竟是如此的无力. 我原以为来日是方长的:我原以为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时间与我大姐闲话家常:我原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