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卢从正/照相

 照 相 

作者:卢从正

今年元旦过后,老婆换了心仪的华为P40Pro手机。其实她最看重的是这款手机强大的照相功能。例如,前置3200万像素双摄像头,后置5000万像素超感知摄像头,50倍数字变焦等。她畅想今后外出旅行,可以美美的照相了。由此让我联想起关于照相的趣闻轶事。
照相又叫拍照或摄影,指人、物、景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1826年法国人倪普斯发明了照相技术。原来人们要看自己的容貌,只能照照镜子,或假以匠人的绘画。照相能看到清晰直观的照片。有情人千里邮寄近照可慰相思。相亲的人可凭照片先睹为快。老人去世遗像可供后人瞻仰。诸如此类。
照相是一门极富魅力的艺术。除了照人像(人体),还可拍动植物、物体与风景等。它的基本要素是构图、光线、色彩、曝光量等,是一种信息量较大却又无声的艺术语言。大专院校源源不断地培养摄影专业人才。中央、省市、县乡、有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大多成立了摄影协会,会员难以计数,摄影爱好者也如过江之鲫,雨后春笋。国际及全国各地的摄影展应运而生。每到洞庭湖湿地观鸟的冬季,总见各地的摄友顶着凛冽的寒风,瞄着“大炮筒”捕捉珍稀鸟儿翱翔的英姿。在旅途的高山或大海边,也常见搭起帐篷,朝朝暮暮,苦苦等待,拍日出日落胜景的“发烧友”。在西北大漠罗布泊无人区,有湮灭于黄沙、胡杨丛中的千年“楼兰古城”。尽管严格限制游客进入,但仍有些“高级摄友”不惜缴纳数万元的“门槛费”,驱车前往,拍下震撼人心的精美画面。岳阳有位年逾古稀的“农民老爹”何志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搞新闻摄影起步,至今未歇手,这位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终身会员在人民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数以千计,获奖无数,还在家里办起“摄影展”,供乡亲观展留言,堪称奇闻。从网上看到有位父亲晒的照片,从女儿一岁生日起,坚持每年在家乡某公园同一地点与女儿照生日合影,40年从无间断。到如今,女儿早已为人母,父亲也黑发染霜。这份持久的爱心令人动容!河南有个“落马”的秦副省长痴迷摄影,为拍水的光影变化竟端着十多万的进口相机,站在水中几小时一动不动,物我两忘,其系列作品《真水无香》曾获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单就艺术追求方面,他与那些靠“蹭”艺术添“噱头”的贪官似有云泥之别。
当今,照相深深介入人们的生活,人离不开照相。出生照,周岁照,学生照,班级照,毕业照,身份照,工作照,结婚照、全家福等等。可我自小不善照相。记忆中第一次照相是5岁时在镇上照相馆与大弟合影,因拎了一袋荸荠,不愿放弃,挨了父亲一巴掌,撅嘴丧脸,大人嘲笑我提了只“死鸡”。小学毕业那年,同学的姐姐在照相馆当照相员,她提议弟弟与我合影留念,要我笑一笑,面对镜头我有些紧张,匆忙间咧咧嘴,结果留下了皮笑肉未笑的尴尬影像。
可能是上述不堪的经历,加上相貌平常,性格木讷,缺乏自信,让我一直不喜欢照相。不得已的合影,也只是站在边角凑数。结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结婚照是很重要的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单位许多新婚夫妻专程到长沙、武汉甚至上海等有名气的照相馆照结婚照。可我的结婚照只是将两人两张一寸黑白照片粘贴在结婚证上,颇为遗憾。我曾与老婆商议:暂且对付,以后补拍婚纱照吧。可这一拖不觉间已经33年了。倘若提起此事,老婆就会双目圆睁,气不打一处来!
我好歹也曾是半专业的照相者。我曾经在国企做宣传干事,就如农民的镰刀、泥工的瓦刀,笔和相机就是我的职业工具。最初科长交给我一台海鸥牌120相机,后来升格为135佳能相机,配置了几只长短焦及广角镜头。有时胸挂“双枪”,貌似气度不凡。我买来各种药剂,自配底片冲洗液和相片显影液。每每拍了单位领导会议照,或工人师傅、先进模范工作场景等新闻图片,连夜在厂机关暗室里冲印(彩照要送照相馆),烤干剪裁,配以文字。主要在工厂数个宣传橱窗展出,定期更换。挑些满意的向上级报社投稿。那时娱乐项目有限,男青工喜欢收集女明星的照片,女青工则较为热衷照相。工休时间,厂里的靓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请我帮她们留下倩影,或借光要我冲印一些照片。我一般是有求必应。我发现,会照相的美女面对镜头总会巧笑嫣然,一旦镜头移开,那种娇俏就烟消云散了,显然有做电影演员的潜质。有自认为拍得好的美人照,我想留一张又不好意思,也担心老婆误会,颇令人纠结。后来我改行了,也欠缺这方面的爱好,钻研得不深不透,照相就少了。仅仅在闲暇给妻女、朋友照照相,或拍拍旅途风景、当地风俗民情、有趣的花卉植物、宠物等。
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照相似乎是女人的专利,特别是青春少女和中老年大妈。自从有了傻瓜相机,特别是手机开发了照相功能,照相变为大众乐趣。手机随时可用,兼具自拍、美颜功能,加上朋友圈、美图秀秀、抖音等渠道广泛传播,激发了无数女人的爱美之心。大妈们爱照相可能如同爱跳“广场舞”一样举世闻名。她们在旅途、宴会、文体活动中,一旦进入照相节奏,便热情似火,如痴如醉,旁若无人。大妈们朋友圈晒得最多的是单人照、集体照,各种姿势摆拍,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见过年逾六旬的大妈,经过“美颜”,也能照出二八芳华,印证了“青春不老”的美妙神话。各类媒体不失时机推出手机摄影大赛,精品纷呈,夺人眼球。
可能是我迟迟未能补拍婚纱照伤了老婆的心,老婆年轻时并不爱照相,后来因喜欢旅行,才对照相有了兴趣。她先后买了若干个相机,上了费用不菲的专业摄影培训班。可不知为何半途而废了,聊以自慰的是半“科班”的她拍照水平还行,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给她所拍照片的缺点,也可能缘于对自己再熟悉不过了。每年春暖花开或金秋时节,老婆总要约上好几位舞友姐妹照相。她们虽是“大妈”、“奶奶”身份,因长期跳舞练功,注重保养身材,加之气质优雅,妆容精致,服装别致,风韵犹存。她们或在绿草如茵的大堤,或在鲜花盛开的花园,或在硕果累累的果园,编排新颖的动作,展示曼妙的舞姿,增添了意境与美感!许多路人投以艳羡的目光。特邀的专业级摄影师则忙得汗流浃背,不亦乐乎。之后精挑细选,制作成精美的专辑,配上音乐,倒也值得留存回味。
我不爱照相,可喜欢旅游,常常是几家好友结伴自驾游。旅游与照相似乎密不可分。人们笑话旅游时的情景是“上车睡觉,下车屙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女人们“照相”多了,便要推陈翻新,几个“闺蜜”不够,还需男人充数。既然照相如此重要,我们仅当“看客”显然不合时宜。千里迢迢只为寻开心,岂能让老婆扫兴呢?姑且做个活的“道具”罢。美女阿潘有导演气质,总喜欢安排各家人演示温馨场景。摆拍多了,有些麻木了,我似乎也放松了,从屡受批评,到慢慢变好,就知道照相没有窍门,只管身心放松,真意流露,加上美景衬托,自然而然,照相效果就不会太差了。我突然发现不那么排斥照相了,如果拍了还算可观的照片,还有些许的得意呢!
我想,人生苦短,人生不易!倘若有能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乐趣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最要紧的是,待到花甲之年,一定兑现承诺:配合老婆,拍好“婚纱照”!

作者简介

卢从正,华容三封人氏,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农家,曾长期在某央企供职,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现退职赋闲,偶尔作文,聊作消遣。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0)

相关推荐

  • 梁德新‖洗黑白照片【客都推荐】

    洗黑白照片 梁德新/整理 据史料记载,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照相这门技艺进入梅州地区是在清朝末年.笔者发现有一张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郝秉键:摄影术在晚清的传播

    作为制造影像的方式,摄影不仅以其生动性.直观性.即时性革新了记录历史的方式,而且因其技术性.实用性.廉价性而成为平民艺术的典范.晚期时期,摄影术既作为一门光学知识,又化身为一种影像技术设备传入中国,将 ...

  • 【东台旧事】月江照相馆:一本尘封的记忆书

    在东台老街上,有一个照相馆叫东风照相馆,后改为东台照相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东台.盐城乃至苏北一带都出了名,但不少东台人也许不知道,这家照相馆的前身叫月江照相馆. 提起月江照相馆,首先要从照相馆的主人 ...

  • 不舍!这家81岁的国营照相馆即将搬迁,无数上海人的全家福曾来自这里!

    一家81岁高龄的国营老照相馆 几代摄影师的匠心守护 留下无数上海人的"最美瞬间" 上个世纪的上海人家 桌上的玻璃台版下.木制镜框里 都有这样一张打着"人民"钢印 ...

  • 【洞庭作家】刘正年/翰墨飘香书法展

    翰墨飘香书法展 作者:刘正年 在2021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新谊社区书法临帖展,于2020年12月23日开幕了. 字是门头书是屋.写一手好字,是无数人的追求. 电脑.智能手机还 ...

  • 【洞庭作家】刘正年/不同寻常的招聘

    不同寻常的招聘 作者:刘正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街道工作委员会,响应中共中央和深圳市委号召,在全街道党员和居民中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 ...

  • 【洞庭作家】卢从正/洁净是一种生活品位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洁净是一种生活品位 作者:卢从正 每到年关,家家户户要"洒扫庭除".北方称为"扫房",南方叫"掸尘&q ...

  • 【洞庭作家】卢从正/你想去哪里?

    你想去哪里? 作者:卢从正 已退休的领导老季有天给我看了他保存的一份用圆珠笔复写.有些泛黄的花名册,头一个居然是我的大名.我颇为惊讶----那是39年前老季代表岳化树脂厂到华容县招工的名册.一个个名字 ...

  • 【洞庭作家】卢付民/老屋·时光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老屋·时光 作者:卢付民 最后一次见老屋,在2016年春节,老屋只剩八间,残破已无人居,屋顶已拆,只剩断壁残垣.门窗凋落.落日余晖,风轻如丝,柔柔拨弄屋 ...

  • 【洞庭作家】万志勇/又到正月正

    又到正月正 作者:万志勇 又到正月正,就到了拜年的日子.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有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 ...

  • 【洞庭作家】卢练秋/周公塘的梨花格外香

    周公塘的梨花格外香 贺家乡作家卢晓夫的<待到梨花落>出版发行 作者:卢练秋 "家乡"这个词,不论是在歌词里听来,还是在诗文里读到,就算平时聊天提起,都是一个温暖.触动心 ...

  • 【洞庭作家】方良/定制敲门砖《漂在南国十八年》之三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定制敲门砖<漂在南国十八年>之三 作者:方良 乡谚云,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在华生居住一年零三个月了.我没有工作 ...

  • 【洞庭作家】谭湘岳/永远的张谷英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书 评 永远的张谷英 <大屋之魂>读书随笔 作者:谭湘岳 以人名著称的特大型民居古村落张谷英大屋,坐落于岳阳东乡的渭洞山区,距今有60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