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极而复参九阳

剥极而复参九阳
                             价值多元化视野下的伦理观

在百度百科上检索,伦理的意义为: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

伦理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中尚有很多,不再列举。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论述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原则问题的,作者在题目与内容中均明确提出了应秉持”社会效益最大化与个人伤害最小化”这样一个伦理判断准则,这个准则基本上在主流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无疑,在实践中、在案件中,我们又该如何来把握与运用这个原则?

如哈耶克所言,多数人决定往往产生多数人暴力,然而以公权力来认定又往往会使得权力方的利益替代了社会效益,那么,显然,在个人、他者、秩序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法则究竟是什么?

一、伦理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现有的伦理体系并非是完善的,任何事物皆并无完善这个概念,在任何时候,我们一直在改变,以使世界与我们臻于至善。如果以三十年前为起点 ,如今我们回看时,无论是价值观、工作与生活的概念,家庭与婚姻的观念都发生了我们都未曾料及的改变。这其中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过去时光所产生的那些美好感受与流连,究竟是因为什么?其中一个或许是溢出本文主题之外的因素大约就是,在过去,无论是技术、商业与资本,并未像今天这般,给我们制造出更多的依赖与欲望,从而对人性的自然则必然少了许多渲染与羁绊,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心灵之回归与扩展的问题,但却绝不代表了过去的伦理观念之正确以及要返回它们。相反,我们可能将这种对过去之美好感受泛化了,以至于往往忽略了它们彼时带给我们刚性与显性的压抑与限缩。这种压抑和限缩,在今天是隐性的,更是弹性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与设置它们——你的任何一个行为,总会有各种评价的声音,而你自己如何看待与处理它们,将最终决定你自己的成为。

回到主题,我们正该暂时放下对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元素,来看向对个人伤害最小化的论证上来。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都在试图寻找一条路径,一条故事线,来以最小的伤害或损耗,到达自己的彼岸。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共识。

所以,谈到这里,或许就必须涉及到宗教了。因宗教与道德在人们内心根植,故其在法律体系内被称为自然法,而自然法之功能与作用被公认为是远远超越在成文法之上的,而无论二者之孰优孰劣。每一个宗教都有一些戒律或诫语,其本质皆是相通的,即可以归纳为爱自己、爱世人与勿伤害等。这些年来,世人在不停的思考与感悟这些戒律的义理,在以多个维度来经历之后,这些戒律往往应被那些证得者称之为方便法门。譬如佛教中的智慧、禅定、持戒、布施、精进、忍辱等等。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信念决定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信念可分为群体信念系统与个人的信念系统,极少有人可以逸出或是自由出离于群体信念系统之外。每个人的欢乐或痛苦等各种情绪,看似自然而然,从根源上却是人类历史与社会文化观念所造成的。当人们付诸伤害或侵害行为后,内心总不会安宁,而且这种感受会一直伴随着他,即使被其抑制到了潜意识层面,被受害者亦是如此。直到有一天,这个感受被当事人完成释放与平衡或是救赎与报偿后方得以平复。然而在此之前,这些感受会始终纠缠困扰或阻塞淤滞着这个人的信念系统并在当事人之间常有交互,以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在作用着他们。而往往的,他对此未必能足够觉察,其实,这也正是“因果业力”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看到,修行者选择离开了这些纠缠与困扰。但是,就是在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区分,决定了或指向了本文的主题——伦理的规则与意义是什么?

修持者与非修持者,是因为恐惧于陷入这些爱恨情仇而离开它们,还是因为洞悉了它的真相与规律而主动选择避开了它们?如果是前者,那么他就仍然要经历它们,因为他在逃避。而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就已经真正觉知了它们并将驾驭自己的命运与实现自己的价值。概而言之,后者即并不恐惧亦不会困惑于世间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那么显然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智慧与知识。而只是,我们的书本上却从未将这些智慧与知识作以全部打开与呈现,从来也未就此给出一个完整的逻辑或理念体系。

伦理的意义正在于此,以经历最少的痛苦与伤害来学会了解你自己与这个世界。

二:个体的自由与必要的限制

1:笔者注意到,于2021年8月20日刚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在2021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其中也多次适用“最小化”的词语与概念引入法条之中。如前所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文明与进化之路上,将对个体的干扰与侵害降至最低,这是由上而下的一个共识。

然而,我们无法忽略两个问题,一是生命的特质在于表达与释放来实现与展现他自己,这就必然涉及了个体的自由最大化,这路径与方式应由其个人来决定与选择;二是这种个体自由最大化的必然要被予以限制,而限制它的理念与准则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复杂,个体在表达他的自由时,必将以不侵害不干扰他人为前提,同时,在其对他人付诸行为前,须经得对方的真正同意或允许。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即何为侵害与干扰?

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它:

A:如果一个人赤身在街上行走,那么,起码在我们的国度,他的这个行为将被制止并管束;在法律维度,他被认定是有违公序良俗的。在对他人的影响或干扰上来说,他的此种行为极大可能导致了一些人的不适,再往深处探究,这根源或许在于社会文化中关于性的禁忌。

B: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身着异性服装或较为暴露,那通常不会被制止。

C:如果一个人着奇装异服进入一个被要求正规着装的场合,那他通常会被拒绝,因为他仅仅是不符合那个区域场景的规则,而当然,这种拒绝不应构成歧视。

从这三个场景里,我们可以看见伦理的核心要素,即平等和自由,与个人自由须以文化禁忌为底线之限制,而平等则须以规则制订者自身的影响力来决定。比如,一家企业越大,就越被要求须具备与之规模相对应的包容性与道德标准,这是因为它的影响力效应,它所占用的社会资源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亦因此而被要求同比例的提高。

2:文化禁忌之转化与进化

那么,从上面的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伦理的底线之一,可以简要概括为——人们公认或基本达成共识。有一些事物是不允许的与被否定的,而这些事物之出现,或许未必对其他人带来了实质性的伤害或影响,但或许会造成他人情感的困扰或不适,而这种困扰的根源正在于我们文化中的信念设置。比如其中性的禁忌,比如孝道文化,比如抑强扶弱。就拿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而言,其实可以一言以蔽之,即事主之所以感到受害、受创或受困,皆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在社会文化的信念系统中,被作出一致的公认,他是受害的或不堪的等负面性社会评价。

这就是伦理的实相本质。

文化禁忌与伦理道德与法律是复合与交互的关系,它们必须被保持,而直到大多数人群认为它应当被改变或是已经用实际的行为改变了它之前。这种改变与突破,被视为进化与进步或相反。显然,这种进路并非直线,甚至并非线条型的,而是在类似于迷宫般的矩阵中行进。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道路上,并没有绝对永久固定的事物,“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每个生命个体应当被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被尊重与被允许而不被干扰与破坏,且在其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在这个进路的流动型框架之制约下。同时,每个人将对其自身的选择与行为真正承担起责任。

这就是伦理的核心价值与意义,它映射在法律上,那是我们熟悉的(私法)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明文不可为。

这句话应该被每个人牢牢记住,因为这就是你的自由,价值与梦想,以及实现它们的保障。

在今天,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与知识里,其中的大多数都在实际上捆绑,限缩了我们的自由与信心。在看似多元化的文化浪潮里,却似乎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终极的方向与目的,就是金钱的变现,而非实现自己的价值,少有人免于被裹挟入这场浩荡的洪流之中。究其成因,则是每个人被这种自身与他者联合制造出来的恐惧所驱使,早已背离了自己的自由与梦想。

三、回归与出路

在伦理的话题里,我们不得不谈及资本与商业,因为它们正是前述这股社会洪流的主要力量与构成,写到这里,不由会想起历史上重农抑商的时期。那么,今天的科学与技术,一定是文明的进化么?我们又是以怎样的一个标准,来认定了时光里的前行,就必然是进步?

无需赘言,资本与商业向来以制造假象与隐瞒真相而得以生存与吞噬其他事物。其中的原理就是,它们制造并利用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恐惧与人们对自身的否定及质疑,并且不断放大了它们。因为若非如此,它们则无以逐利。而逐利性与扩张性,是资本存在的惟一目的与动机,它们也正凭借于此,来实现操纵与控制。

长久以来,当我们愤怒于资本绑架了人性时,更应当看到,是我们主动交出了自己或跟随了它们,而尽管对此我们通常会说实属不得已。正是缘于上面这个原理,公司、个人、科技、文化、艺术与情感以及更多的事物似乎是完全被迫地顺应了它们,从而亦必然要顺应它们的规则与规制来求得存在与发展。我们正该看见,每个人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在此潜在的限定路线里,付诸完成了自己的思考与行为。

资本与商业的正向作用,是其不断驱动与激发了每个人内在的潜能与特质价值,并使得个体始终在试图选择一种被他者所认可的方式向这个世界作出表达。与此同时,于这洪流之中,每个人又皆不得不经由此,来真正学会保持自身的平衡与独立。

这个场景也许很狗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则是惟一的方法。即,若非如此,每个人既无法意识到,亦无以相信和拿回自己的力量。

概括而言,资本与商业使我们相信,它们所鼓吹的这个或那个是赢利的或有利可图的。但同时在内心,我们却并不相信是真正如此的,因为就实际情况来看,那个愿景根本就是无以企及或极难企及的。

从来都是,而且惟一才是的因果律是,只有你内心深处真正相信的那个,才会被映射成为实相。

那些人制订了规则,并说服我们接受它,然后他们在其中作弊或偷偷改变规则,以确保他们每次都会赢。只是他们自己却从来不相信这些规则,然而人们于其间,已被其渲染同化,并被沉浸其中。

那些被普遍奉行或遵循已久的事物内,却往往是一个至为荒谬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回来,回到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出路;在今天这样一个诸事物被破碎被重构的时期,你内在的特质,本身即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价值。它的已经寓于你之内的存在,正是你生命的真正意义,喜悦与自由。


九重台发布
2021年8月
(0)

相关推荐

  • 【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 认知疗法的工作方法

    我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愤怒 如今,新手咨询师的胜任力,不足以满足咨询工作的需要,为帮助新手咨询师更快成长,奇才心理即将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系列推文,该推文根据赵玉焕老师主讲的 ...

  •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从众和服从

    任何压制个性的行为均为专制,而不论名称是什么.-----约翰.穆勒<论自由>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个人是否从众的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 ...

  • 周末悦读 | 陈炎:东方与西方(下)

    按  语 本周"悦读"所推送的文字,节录自著名美学学者陈炎的<文明呓语>一书.作品以灵动的笔触.跳跃的节奏,呈现思想的光芒,深具可读性,又不乏洞见.并以此聊表对先生的缅 ...

  • 【倚天屠龙记】第80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2)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倚天屠龙记】第79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1)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倚天屠龙记】第81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3)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倚天屠龙记】第82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4)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倚天屠龙记】第84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6)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倚天屠龙记】第83讲 剥极而复参九阳(5)

    [小说简介]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所作的武侠小说,"射雕"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纷起.江湖动荡为广阔背景,叙述武当弟子张无忌的江湖生涯,表现众武林豪杰质朴自然,形态各异 ...

  • 剥极而复太牵强 回还损毁不相干

    我认为学习和研究<周易>不要持玄学和神秘主义的态度,只能信仰不能置疑的原则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上一节讲到的剥卦,不要看到剥卦就主观假定它在讲述某一深刻哲理.所以在解读经文内容时,也不是看 ...

  • 剥极而复的急道之思:《易》解《诗经·摽有梅》

    今晚的画卦读易网课计划读剥卦(本来昨晚要读的,奈何要哄娃睡觉.这个网课还可报入,链接请见文末),想到<诗经>中的<摽有梅>即剥卦之象,可相互发明,故贴出拙著<诗之为诗&g ...

  • 《剥》《复》

    我们继续来啃<周易>这块硬骨头.一直以来"七日来复"就是易学界的硬伤,各路大神众说纷纭,在我看来都有些牵强附会,不把自己绕晕的可以称作大神了.那么到底"七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