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段话通常被理解为谈论了三件独立的事情:学习、交友和处世。但是仔细一想,如果是互不关联的事情,似乎应该各自成篇,分而述之,不必扯在一起。所以有人认为,孔子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不同方面,而这“同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比如钱穆《论语新解》:“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又如萧民元《论语辨惑》:“本文的三句话不是在说独立的三件事,而是孔子自述他'为学’的态度与心境。”
钱、萧的观点,前人早已论及,并非首创。如果理解得宽泛一些,也无须拘泥于“子曰”二字,仅仅视之为“夫子自道”,而毋宁把它当作是对每个人都普遍适用的学习经验。毛奇龄《四书剩言》转引何晏《论语集解》的话说:“盖独学共学,教人以学,皆学中事。”(参见程树德《论语集释》)何晏说的“独学”、“共学”和“教人以学”,就是分别对应于孔子的三句话的。兹略述如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一个人单独学习时的情形。“时”字有多种解释。皇侃《论语义疏》说:“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所谓“就人身中为时”,是指年岁,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要求一个小学生精通“二次曲线的仿射和度量”,那就违反了学习规律;“就年中为时”,是指季节,古人认为,学习的内容最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倾盆大雨之下学习烤牛肉串,或者在小便冻成“冰其淋”的寒冬学习游泳,那就不太合乎情理和人道;“就日中为时”,则指每天的晨昏,早上学习什么,晚上学习什么,一天的时间怎么安排,等等。“习”字也有多种解释。人的知识,有从书本上学来的,也有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所以,“习”并不限于对书本的温习,也包括对某种技艺的演习、练习或者实习。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学习不同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计划、有规律的温习与实践,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多个人共同学习时的情形。郑玄《论语注》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字作弟子、学生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宋翔凤《朴学斋札记》据此认为,“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说的就是“有朋自远方来”。把“朋”字理解为弟子、学生,似乎过于狭窄,所以我赞同“朋”指“朋友”。古时候没有飞机、火车、轮船,没有电视、电话、电脑,交通和通讯非常落后,信息的传播非常缓慢,人们的耳目视听当然也非常闭塞。在这种闭塞的环境中,突然有朋友登门拜访,并且是从远方而来,那就无疑等于来了一台“电视机”,其中蕴藏着令人期待、急于了解、值得学习的各种信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好,朋友也罢,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见闻、经历和体验,由于因缘际会,相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传道、授业、解惑时的情形。皇侃《论语义疏》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有两层意思:其一,“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人的资质各不相同,理解能力各有高低,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有“上知”、“中人”和“下愚”的差别,在学习上,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老师对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又要一视同仁,不能碰到先知先觉的学生就给“小红花”,碰到后知后觉的学生就骂“猪脑袋”,也就是说,要“诲”人不倦,不要“毁”人不倦。其二,“古之学者为己。……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人是不是“大师”,自己心里最清楚,如果别人不知道你是“大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尊敬,你就满脸不高兴,甚至像疯狗一样到处嚷嚷:“我是大师!我是大师!”在孔子看来,这就失去了君子的风范。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你耐心解释,别人不知道你有学问,你安之若泰,这才是谦谦君子的作为。
末了,说几句题外话。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关键还要看学的是什么。梁启超说“先王欲其民智,后世欲其民愚”(《变法通议》),如果学习的内容使人开启智慧,那就是快乐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只会使人变得愚蠢,那就是痛苦的。世界上有启蒙教育,也有愚民教育,这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