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寻访桂平以前的古仔——中山公园,我是鱼塘不是马家园
桂平中山公园,是在1931年为纪念中山先生而改建并命名,在此之前,又称浔州公园,马家园,芥园,这也是桂平中山公园现在的宣传简介。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是这么认知的,以此为基础,也讲了几篇中山公园的故事。不过随着对桂平地方历史史籍的寻找与阅读,也就发现,实际上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对桂平的人文历史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有着不少的错误。
比如,对这中山公园就有很深的的认知错误,错在哪呢?那就是明代马家园!
马家园所指的马家,在明代,是桂平城中大家门第之一,也算是桂平城历史中显赫一时的家族,按桂平史籍中搜索到的只言片语,马家的荣光可见一斑。
现在认定的马家园的主人——马明祥,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间,官至南京户部主事,看起来这官名很大的样子,史籍还引用了“京官”之尊称,但实际上,在史籍中也明确记述了他的官职,官阶全称是:大明承德郎南京户部四川司主事。
“承德郎”是官阶中的散官名号,官品最高六品;而“户部四川司主事”看像是要职,明代十三个清吏司之一的主事人(也有十四司之说),主事也是司务委员,但通俗的说,是户部对接四川财务工作的一个主审员,实际没有多大的权力,还有资料说,这“主事”还是个平时不用上班的闲职,只有朝廷搞一些具体的项目性的工作时,才出来坐坐班。
这样的一位南京六品官,在任上不声不响,在正史上更是默默无闻,再能查到的,也就是他曾经和一位南京离职同僚相别时的事情了。
在南京的一位无名的普通六品官员,回到桂平地界,影响力可就不小了,因为他有在大城市做官的经历,还有“京官”之称,并且是“乞休”归来,为官多年,人脉尚在,以桂平这样的小地方来说,大城市做官回来的人,社会地位自然是相对高一点的。
不过马家仅仅是因为他,那还不足以成就明代马家在桂平的大家门第地位,翻翻他家的家史,其上下三代依然有出彩的人物。
桂平在明一代中贡士者,不说有成百上千,那应该有一些,但他们的名字大多丢失在历史长河中了,现在仅在有四个名字流传下来,这其中马家就占了两位,一是马文祥,二是马堪,先后在嘉靖间“出贡”,按推测,马文祥应是马堪的长辈。另外,马文祥四弟兄中的老三——马文奇,于嘉靖四年,在桂平中举,是有做官资格的人,也算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
就这三人,在桂平足已撑起大家门第之名号了。不过,真正确定马家在桂平地位的关键人物,还应该是他们的爹,其名已佚,本文中暂称其为马公,他的官称桂平史籍中还有记载,“大明怀远将军浔州卫指挥同知”。
按查这“卫指挥同知”为武官职,从三品官员,在古代一品到九品官职制度来说,算是中级官员了,从三品的马公也可以算是地级市的领导人物了,在浔州留守司的二把手了,他因何能协领浔州,那就和地方事件有关了,一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二是沿海抗倭事件。
但因为史籍记载不多,查到的资料十分模糊,隐约的显示,马公和海防倭寇有关,但是,大藤峡瑶民起义在明代的贯穿历史,推测他应和成化到正德期间的浔州历史有关。
这无论怎么样,作为从三品武将的马公,在浔州桂平城停留了下来,并且作为地方驻军的二把手,他在桂平也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定居下来,在城中置宅,最后慢慢的成为了桂平城的大家门第,生活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也就能培养出马文祥兄弟,马堪这样的子孙了。
马家的条件有多好呢?
不说他的家财如何,也无从考究,单说马家府宅就相当的大了,据民国《桂平县志》的程大璋所言,马府在城内,按查到的资料猜测,范围在桂平城西门街左右,城的西北,西南角大片区域,不说占全,那也基本都是马家府宅属地,按现在桂平城的布局,也就是说现在市政府地块和城北小学后面一大片都是。
清道光年间的桂平城图也清晰的表明,马家塘就是这个位置,依然有二里宽。马家塘也就是马文祥退休后,在桂平建设的西园,这才是真正的马家私家花园所在!
据明代马文祥的朋友到访后留诗云:第宅西偏好园林,十亩开花名询谱。真正写出了这个马家西园的宽阔与美致。
不仅如此,马家在城外也有相当的地盘,据载,城外就有马家山,也就是马家专门的坟地,据清乾隆《桂平县志》载,在军陵里,也就是现在寻旺境内,发现了这位马公的墓,墓碑中清晰可辨马家四兄弟的名讳。
时代变迁,这马家的荣光也在消逝,到明末清初,马家也就渐渐没落,至于什么原因,史籍中没有明说,但也能猜得到,应和时局变化有关系。到清康乾时,马家西园已是“胜有王孙草,萋萋满绮园”了,十亩荷塘此时基本消失,仅剩二里水塘,后来再历两百年变化,也就成为了今天桂平的城北街的一片居民区了。
如果说明代马家西园,马家花园在城内,那现在中山公园简介中的“马家花园”以前又是做什么的呢?
现在整个中山公园就是围着两个水面组建,前为湖,后为观莲塘,两水面可以说是的公园的主体,灵魂所在。但实际上这里和马家关系不大,因为在古代桂平城的布局,这片区域刚好在西城墙外,属于城外了。
真正开发成公园,是在1931年由时任桂平建设科长的黄寅五主持改建,命名为浔州公园,后来为纪念中山先生,故改名中山公园。
再往前,这就不是公园了,公园里的水域有着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军事城防的濠塘,也就是类似于濠沟。
按历史记载,现在城北小学到新华书店这条路,是当时的城墙位置,往东是城内,往西则是城外,城西门正是现在古炮所在的路口。清乾隆年的《桂平县志》载,门外一连有三张塘,也叫濠塘,长九十四丈,宽则不等,也就是现在公园大湖与莲塘,中心广场一带则属南城濠池。到乾隆年时,因为於积,而成为了鱼塘。并且是官家鱼塘,对外出租,每年租银二十四两八钱,归协管营收取。
这塘边清代以前不知道是有什么建筑,但到了康熙年,把原来城内城隍庙旁边的养济院迁出,大概位置就在现在古炮台炮口对正的一带。
另外,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之前的文章《桂平:中山公园问古》一文中,认为现在游乐园这里是马家府宅之地,但这认知是错误的,那时因为资料欠缺,按公园简介想当然的认为,实际上,游乐场这位置周边主要建筑有两个,
一个叫东华寺,康熙二年僧人会机募建,后来寺前鱼塘置为寺产,也就是现在中山公园的大湖;
一个叫西竺庵,康熙七年僧人祖达建,在东华寺左北处,也就现在电机厂一带,同样后来也把庵前鱼塘置为庵产,也就是现在公园观莲塘。
当然,那时水塘已经没有了城市濠池的作了,主要功能是出租养鱼,并不存在莲塘,湖的说法,更没有景致可言,很大可能就叫城西,城北濠池,或者城西,城北鱼塘,就看时人的习惯称呼了。
到了道光年,池塘於积更重,塘面变小,这口水塘也有了正式的名字,叫较场塘。因为池塘边就是北较场,即现在浔州高中。
再到后来,百余年的社会剧变中,桂平城的布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代代人的建设,人的流动中,民居四起。曾经的马家西园没了,曾经的寺庙没了,曾经的濠池也改了模样,一个城市公园的逐年建设,成为了今天的中山公园。
从历史文献看,明代桂平马家的西园肯定是在城内,这样的大家门第,断然不会把府宅建在城外,更不会贴着外城墙根而建,和现在的中山公园,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那为何本来不相关的,有明显区别的两处地方,最后张冠李戴了呢?
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了。
两处地方相同的是,方位一致,都在城西北,相隔不过百十来米,都有水面,最后的功能都相似,都是景致的象征,马家的花园,城市的公园,因为历史的模糊,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失真,后人也就把几步之遥两处地方混为一谈了。
一个鱼塘变成公园,一个私家花园变成公园,谁更值得成为谈资呢?毕竟一个地方要有价值的内涵,那总要附会一些什么历史人文。
虽然有错位,但也就为桂平留下了一些遗失,沉没于史的故事传说,让有兴趣的人,细细探访,也就有故事可以写,可以讲了!
比如,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就是这个有兴趣挖掘桂平史籍中的坊间人文故事的人。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