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张拳与张横秋《拳经》是一家吗

随着2008年冬天拍摄的一部叫做《功夫印象》的纪录片在网上传播,明朝晚期就已销声匿迹的古绵张拳重归人们视野。这个曾于80年代初不参与传统武术“挖整”,坚持在家族内部秘密流传的拳种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以至一股“绵张热” 日甚一日,从国内刮到了海外,同时,也在武术圈引发了一些争论。其中,明末张横秋所撰、清朝传于市井的《拳经》和“七十二死手”,与绵张拳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关于《拳经》这本书,据考证,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良伦辑成了一本拳谱——《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简称良本)。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曹焕斗(1741——1811年)辑成《拳经、拳法备要二卷》(简称曹本)。还有一个《海陵度我氏藏本》(简称度本),在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由上海国际学社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上述三本书内容都来自于明末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孔昭( 字横秋,安徽黄山人)编著的《拳经》一书。而张横秋所继承的武学来自另一个重要人物——少林寺玄机和尚。玄机和尚,明末时期河南少林寺禅师。据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千佛殿金装圣像》碑载:“万历年间,正道禅师带领玄机和尚等修缮少林寺初祖庵千佛殿”。又据崇祯四年(1631年)《重修横翠亭记》上载玄机禅师曾任少林寺僧头都提举一职(都提举:受命于朝廷到军队传授武艺)。康熙年间亦有“玄机”之名,称其为明末清初河南少林寺著名武僧,尤精拳法。史料上也见有“福建少林寺玄机禅师”的说法,此人究竟是出自南少林,还是北少林派往南方军队传授武艺?后者史料更为详实、可靠。史载:玄机和尚拳法传系来自《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此谱最早可推到宋朝“福居禅师”写过的“少林短打谱”。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寺内包括拳谱在内的历史文献资料毁于一炬,现已很难找到少林短打的史料。但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玄机和尚其人。他身后传人主要有三大传系,分别是:陈松泉系(分八个子传系)、张邵荣系(有九代传人信息,留有清代宣统抄本)、李氏系(玄机和尚老年所传弟子,清代拳谱《张李交盘秘诀》中有记载)。除上述三大传系,张横秋武学也传至曹焕斗家族(师承待考)。其中陈松泉系留下文字记载最多。陈松泉(明末时期人,文武画皆通,对中国武学贡献卓著)传张鸣鹗;张鸣鹗(明末清初时期人物,对中国武学贡献卓著)传张横秋。迄今为止,发现三大传系及曹焕斗几十个抄本,虽名称各异,残缺有别,但都来自少林玄机和尚的传承。
应当肯定,玄机和尚所传《拳经》是公认的古代经典“秘籍”,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都比较丰富,能够较好的反映明、清时代民间武术概况,是史学家、武术家、文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也正是这些资料,能够说明玄机和尚所传“少林短打”与绵张短打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个拳种:

绵张拳22代传人:

图左至右:石建义 曹成华 吕鸣捷

第一,武术门派在发展过程中多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融合。绵张短打拳理取 自金代道长萧抱珍“太一道”(也称太乙道)“元极论”的理论精华,从“黄庭”论阐释独特的“短打”理念,在武林界唯此一家。现存“石家绵张歌诀”内含“阴阳八卦”、“阴阳变化”机理,引导“练内功”、“修内丹”,实践“聚集真气意息调,元神蓄力育冲关”,“吞凡返元固先天,彻悟玄机道德全”的道家修为。而玄机和尚武学出自少林寺,其“少林短打”尊菩提达摩的“禅宗”(佛心宗)理论,阅遍记载张横秋所记载的武学数十本典籍,没有绵张元极论的印记,因此,《拳经》所载“少林短打”与“绵张短打”汲取的传统文化营养体系并非同一流派。

第二,历史记载,在著述中记载“绵张短打”的唐顺之卒于1560年,戚继光卒于1588年,而史录玄机和尚任都提举到南方军队传授武艺的时间是1631年,是在唐顺之逝去71年、戚继光逝去43年之后。由此推断《武编》和《纪效新书》中记载的“绵张短打”不可能是后来玄机和尚所传“少林短打”。明万历年间的何良臣应与玄机和尚生活年代有交叉,但何良臣却说当时绵张短打已“皆失其传”,也证明玄机和尚所传不是曾经活跃在江浙一带的“绵张短打”。玄机和尚“少林短打”的社会传播晚于明末的“绵张短打”。按理,如果玄机和尚所传拳法与唐顺之、戚继光记载的“绵张短打”是一家的话,玄机和尚的后人张横秋在所著《拳经》中没有提到“绵张”的只言半语,所传各系弟子的武学也不叫绵张短打,这一点有力的证实二者并非一家。尽管张横秋再传张滚传系(有滚张本、滚胡本、滚姚本等存世),几代人自称“绵张”,与历史记载不符。

绵张拳22代传人:

图左至右:吕鸣捷 焦建国 石建义

第三,“张氏短打拳”是新编的名字,不是历史上张横秋《拳经》的名称。理由很简单。在2003年春,今人何松雪以“京东何松雪”名义校勘了一本《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他写在这本书篇首的《武术秘籍校勘记》中说,“壬午(2003年)岁末,予友李东来于京都购得古传武术秘籍旧钞本,携来示予,以求校勘。予自少年即喜武术,年至弱冠,而从军塞外,尚武禀赋难改,遂欣然应之。张氏短打拳,亦称绵张拳,为宇内名拳,渊源古老,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有载。此拳套路简捷,技击刚劲,力多爆发,身法快如闪电,手法势如破竹,数招之内,制敌于死地。拳法至乾隆三十二年,张氏传人始辑录成成篇。惜世代传钞,句读混乱,错字数千,难以卒读。予虽苦心揣摩,恐仍有未到处,恳请海内方家指正,以期再勘。”落款:癸未年仲春京东何松雪谨记。文中提到的李东来(天津宝坻人,在北京潘家园经意古旧书摊)。从何松雪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李东来得到《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良本的传抄本后,被何松雪校勘,由江东书局印刷发行的经过。校勘记中提到此拳是《纪效新书》中的《绵张短打》。并把《拳经》良本的原名《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更名为《张氏短打拳》。这样一来,借名扬古今的《纪效新书》使《张氏短打》名声大振。由此可见,何松雪定名“张氏短打谱”,并没有从《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提出与“绵张短打”相关联的历史依据。
第四,张横秋《拳经》到了清代传人手里,正值中国武术短打法日渐衰微,长打法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已见套路化,表演化端倪,《拳经》“72死手”版本显然受到了这种影响。“72死手”的基本技法势复而多变,套路化、表演化味道较浓。石家绵张祖上有多位先人在军中任职,身在沙场,搏杀技艺从不与外界交流,始终原汁原味的保留绵张短打的基本风貌。用简单明了、质朴实用的“大、小手”,“里、外死手”、“短拳快手”,“坚腿疾步”的行招结构保存下来,与“拳经”存在许多“字”同“意”不同,显现出风格的差异。鉴于《拳经》古文艰涩难懂,市面上又不见张横秋传人演练“七十二死手”,焦建国先生着力写作了《拳经今释》一书。书中文字和所配光盘,看似在翻译和还原张横秋的文字,实际上内里借鉴了许多绵张的东西,不仅使读者更形象化的理解《拳经 》,也加大了绵张文化的宣传。
综上所述,“绵张短打”与“少林短打”作为史上著名拳种,二者之间有相同、相似之处,反映出武术短打拳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实属必然。同时,《拳经》记载的玄机和尚所传技艺及张横秋本人的经验体会,与绵张短打武学作整体比较,即不及绵张体系的深厚、庞大,也有重大区别。俩家各自反映了不同事物矛盾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这很正常。鉴于玄机和尚“少林短打”的师承,与绵张短打的师承关系之间尚没有史料关联证据,形不成逻辑关系,所以不能做出清代、民国时期出现的《拳经》与明朝见诸笔端的绵张短打是一家的简单推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