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92:黄河小北干流
以下这组试题分析,写于2019年6月底至7月初。后来形成一篇试题分析的文章《例析基于学术情境的河流地貌试题设计》(教学考试,2019年第45题)。
曾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专家们提及过,这是一组学术情境试题,但没看到详细的分析。这是我经过查找资料写出来的分析,仅供大家参考。特别是第10题,后来发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试题分析内容不多,采用的是逆推的方法。
(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流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该组试题的图像可以参考邵文伟等人发表在《地理学报》(2018年第73卷第5期)上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冲淤过程模拟》中的图1黄河小北干流概况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论文中用横线的长短表示冲淤断面的宽度,命题者将图中的冲淤断面横线改为虚线框图,并注明“河道摆动范围”,这样能起到简化图像信息的作用。毕竟论文中的图1里标明冲淤断面序号的目的是为了详细、清晰地界定小北干流的分段位置。但试题的图像没有标注清楚小北干流的上、中、下段界线的具体位置,这就使得第10题的设问显得过于突然。
第9题设问的实质是通过分析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来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或者对该区域整体性的把握,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据图中右下角黄河小北干流位置示意,结合所学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可知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根据题组文字材料提示,堆积性游荡河道的特征是“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因此可以判断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动力条件)。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89%。黄河小北干流位于黄河中游,河流含沙量大是堆积性游荡河道形成的物质条件,因此选项D正确。流量大不一定能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选项A、B、C错误。
第10题设问的目的是考查黄河小北干流内部的差异,属于地方尺度分异的考查,也是对区域认知更进一步的考查。“中段摆动范围较小”即意味着是中段与上段、下段摆动范围的比较。论文中的分析指出,根据河道平面形态呈哑铃状(两头宽,中间窄)将小北干流分为上、中、下三段。这在题组的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该河段河流自北向南流,中段河流流量比上段大,所以无法用于解释中段摆动范围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中段没有支流汇入。尽管考生不一定清楚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上、下段两岸岩性有何差异,但在分析前两个选项的基础上,仍然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其实,第10题的设问依据可以从刘社强等人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人民黄河,2015年第37卷第8期)找到参考。该论文指出,“黄河小北干流河漫滩两侧为高出河床50~200 m的黄土台塬。中段位于“哑铃”的中部,河段两岸为第三纪红土层岩石,抗冲力强,河宽较窄,对水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换言之,考生在考场答题时无法获得这样的信息,但如果能明白该试题设计的意图,结合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也能推断出正确选项,这就是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考查要求。
第11题考查的渭河主汛期对黄河小北干流冲淤过程的影响。该题的设问依据可以从郑珊与吴保生的论文《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淤积过程模拟》(水利学报,2014年第45卷第2期)分析中找到相关参考。论文指出,由于潼关位于黄河和渭河汇流处,该处宽浅河道突然收缩进入三门峡峡谷河道,形成于天然卡口,对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起到了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如果潼关高程抬升,就会导致黄河小北干流与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自西向东汇入黄河小北干流,对自南向北流动的黄河小北干流起到顶托作用,从而造成黄河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渭河洪峰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潼关形成淤积,潼关高程的大幅抬升导致黄河小北干流比降减少,从而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故正确选项为C。渭河洪峰的汇入只能影响到黄河小北干流的冲淤状况,无法改变其含沙量,因为河流的含沙量是受流域内气候、植被、地貌等因素的影响,选项A错误。由于渭河洪峰的顶托作用,黄河小北干流流速减缓,侵蚀作用减弱,淤积作用增加,河床变浅,选项B、D错误。
【答案】9.D 10.C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