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鉴定,难得好文
中国有着悠久的制玉历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玉璧問世,玉璧的制作在汉代达到頂峰。后代常常有仿制上三代及汉代古玉的作品。其中历朝历代中,以宋代的仿制最為严謹。
出土高古玉的鉴定,有人觉得先鉴定工艺特征,也有人说先鉴定玉质。我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这些想法值得商榷。现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艺。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计打眼是十拿九稳的事。再说,工艺文饰在鉴定过程中,主要还是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件高古玉的新、老都断定不下来,断定它的年代是否还有意义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样的道理。绵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从考古发掘看,中原地区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 开始,战汉才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礼制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特别是一些陪葬高古玉,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高古玉新老的首要因素。我没有从玉质,专 业理论术语等方面谈起,是因为很多专家的书籍上已经讲得非常全面、具体,这里不必要再浪费纸墨。
因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皮疹纹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缩纹。缩斑又称烂班,烂班严重的是为古玉的老化萎缩现象。
历代高古玉普遍存在着巧色及带色料高古玉的现象,但这种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经历长期地下环境的浸蚀,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蚀,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特征规律。掌握生坑高古玉的主要特征。所谓生坑高古玉的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高古玉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而且附着力极强。而赝品是采用人为制造在玉表的附着物,这种人造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高古玉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
常听人说,“千年古玉赛秋葵,意思是由于岁月的侵沁,白玉质地已经变成了浅黄 色。还有“玉有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是指一块古玉若能有五种以上的沁色则最为贵重,更为稀有。
治玉成器是玉石原料和出土古玉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故而从先后顺序上讲,沁变和质变的产生会晚于加工痕迹,这亦如同地层学上的叠压关系。从观察现象上讲,老化痕迹会覆盖加工痕,或者从加工痕开始蔓延。
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