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马脚子”

“马脚子”

“天上的麻鹞子,地下的马脚子。”

这是康定大小鱼通地方早年流行的两句“口言子”。

“麻鹞子”是一种不大的雕,时不时捕食别的小鸟,算颇为凶悍的一种猛禽。

“马脚子”是当地人对赶马人的称呼。有的又叫他们为“驮脚娃”。他们常年赶着马队奔行在大道上,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为人处事多少有些狡黠。故有些人便视他们像天上的“麻鹞子”一样,飞起来吃人。

赶马人多重视马背上的鞍垫和鞍子上捆绑货物的绳子,行话叫 “驮绳”。制作驮绳选料十分讲究,以野物颈项上的那段皮子割出来的皮绳为最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干部多配有枪支。我常带一枝比“德国罗汉”(二八连枪)枪管稍短一点、故叫“短一寸”的驳壳手枪。那天,舍联生产队的社员正在唐家下河坝的玉米地里除草,突然有人叫道:“快看,从山上跑下来的一头岩驴正在大石包边的小水塘子中喝水,可惜身边没有枪!”这一叫,一下将我的视线转到了那野物身上,立即拔出手枪,来了个连射,啪!啪!!啪!!!直到把弹夹中的子弹打光。那野物便一动不动、似倒非倒的立在水塘中。几个年轻社员马上跑过去将它掀倒拖上岸,立即开膛破肚,剥皮砍肉。

照乡民的惯例,“隔山打鸟,见人有份”,来者都可分到一砣肉。当然,这分肉还是有规矩的。放狗的(也就是放狗将野物从山中撵出来的人)、“坐纤的”(也就是坐在要道上拦截者)、提枪的(也就是开枪射杀者)各自“论功行赏”。放狗的、“坐纤的”一般可分条前腿或后腿,再加些肚杂;大伙最看重的是颈桩,一般归提枪者。那颈桩正好归我。队里那位姓孙的赶马的社员就来“编我”,求我一定把颈桩送给他。原来颈桩上的皮剥下来,正好割一副“驮绳”。那颈桩皮割出来的“驮绳”,又轻柔又结实,其长度正好把马鞍子上的货物一绳子捆扎劳靠,真是求之不得。我便大大方方地将它送给了姓孙的“马脚子”。

当“马脚子”、驮脚娃,长年累月在路上奔波,哪里黑哪里息,够辛苦的了,而且风险很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鱼通区黑日生产队一位叫刘尔康的社员,和另一个社员一起从鱼通运货经金汤到小金县,为了赶路拚命向前,可到了一处叫落鹰岩的地方天就黑了,只好在岩窝里息。哪知天公不作美,一场狂风骤雨,令大渡河水猛涨,很快大水就将岩窝淹没,人、骡马和货物全被大水卷走,连踪影都没找到。这是多年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阴影。

“马脚子”有多险!

“山间铃响马帮来”,还记得他们吗?!

(0)

相关推荐

  • 推荐|华锅张:老嘉山遇狼记

    老嘉山里有狼吗?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实,有! 至少是曾经有. 1980年,19岁的我在老嘉山北麓当过九个月小学代课老师.因为当地没有熟人,更没有女朋友,所以跟比我高两届的一个中学校友打得火热.这位 ...

  • 【杨世光】《高勒趣》:狩猎时代的挽歌

    <高勒趣>:狩猎时代的挽歌 东巴经神话作品<高勒趣>,是一部颇富特色.脍炙人口的名著.它有多种译本,如和芳读经.和志武翻译的<高来秋沃受>(载<纳西东巴经选译 ...

  • 马帮(一)

    马   帮 剑川的马帮习俗(一) 随着西亚.东南亚至中原"吐蕃道"和"滇藏古道"的拓展与延伸,古道上的商业马帮运输不断发展.西汉开始,从西藏直至滇西.滇中.滇南 ...

  • 我要露出一点马脚

    好让你看出来我是一匹马

  • 漫话古今“示子诗”

    鲁迅先生在<答客诮>诗中写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诗意为: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为什么不是大丈夫?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 ...

  • (许娜)马帮、驮队,马脚子铸造了正东灯盏坪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历史记忆的灯盏坪 (下篇) 文/许娜 全国传统村落灯盏坪历史悠久,十分热闹.明清时有一百多户人家在此居住.因为当年古道上的驿站,所以自明时就形成街场 ...

  • 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二)

    "哪能天天都逮得到那有腿有翅膀的东西.今天弄到的是'米戈朗足',用汉话说就是'野人耳朵'!" 藏语称木耳为"米戈朗足",也就是野人耳之意. 新鲜,野人的耳朵他也 ...

  • 炉边漫话之贡嘎山上侃野人(三)

    贡嘎山西边有雅砻江,东边是大渡河,西边有西边的故事,东边有东边的传说.子梅.拉哈都在西边,说到西边,自然使我联想起了东边来. 大渡河畔的勒树山 东边的大渡河,从大小金川下来后,到了鱼通地方又叫鱼通河. ...

  • 炉边漫话之“手拿碟儿敲起来”(上)

    衰落多年的木老爷锅庄,自五十年代末做了机关宿舍之后,又兴旺起来.县上召开几百人的"四级干部会",要在这里放坝坝电影:逢年过节,文化馆的"张眼镜",总要领着弦子队 ...

  • 炉边漫话之民国21年(1932)的康定兵变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驻康定的川康边防军第二旅四十团士兵哗变,旅长兼团长马骕遭枪杀.哗变士兵沿街抢劫,商家.市民损失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何激起兵变?还得从头说起.民国十七年(19 ...

  • 炉边漫话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鱼通“铲烟事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康定县政府奉命派县上的"国民兵团"到鱼通地方铲除地里种植的雅片烟苗,激起民变,"国民兵团"大队长刘亲仁等多人被当地民众击杀.俗称 ...

  • 炉边漫话之我记忆中的《甘孜报》副刊

    <甘孜报>是1954年8月在民国时期<西康日报>的旧址上办起来的.初创时名<康定报>,由当时的康定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月生兼任总编辑.内容就是刊发由电台抄收的新华社 ...

  • 炉边漫话之忆《贡嘎山》

    <贡嘎山>是甘孜州有国家正式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有汉.藏两种文字的版本,分别出版发行. <贡嘎山>的"出世",还得从1980年6月的省文代会说起.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