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模块与模块化协作方式——解读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

 “陶艺空间”的主体是空间,空间是这个艺术形式的主体。这样就能打破建筑和具体环境的束缚,通过构建出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对陶瓷材料的艺术表达和文化表达,以及对空间的影响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这次展览中,重达15吨,占地50平米,高4米的,陶艺空间艺术作品《生命之盒》,作为陶瓷史上最大型的可巡展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展示了“陶艺空间”艺术形式的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另一件展出的陶艺空间作品《莲之镜像》,通过陶艺所产生的艺术意味,创造一个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的所有的物与人、与人和物互动产生的行为共同组成了这件空间艺术的表达,由此展现了一个空间如何成为一件有意味的艺术作品。
开展不到一周的时间,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就出现了许多对次展览和“陶艺空间”艺术形式的讨论短文。也有一些艺术界的朋友与我们讨论这次展览和“陶艺空间”艺术形式的概念,并由此产生了一些对“陶艺空间”进行解释的原创理论,延伸了这个空间艺术形式的概念,显示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为此,在这个微信公众号上将我们搜集到的文章一一发出。也希望能有更多感兴趣的艺术、设计、文化界人士参与到“陶艺空间”这个艺术形式的讨论和实践中来。
—朱阳
空间模块与模块化协作方式
——解读陶艺空间作品《生命之盒》

   作者:张学龙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陶艺专业教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 博士研究生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会员

“陶艺空间”可以看作是一种空间模块。

“模块”是在复杂系统运作过程中,
出现的一种灵活的协作模式。
是在解决庞杂或动态问题时,
产生的“模块”协作关系。
即通过分割重点要素,
从而使协作过程中,
更易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与最高效的衔接。
从艺术生产角度来看,
模块化应用更为普遍,
如建筑营造、汉字构成、瓷器生产、音乐创作都有广泛的运用。
例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中,
制瓷的每个流程,
都以作坊独立经营的形式作为产业模块,
生产一款陶瓷或从事某项工艺,
只要按需组合作坊形式的模块,
就可以快速产生一条专门的生产链。
“模块”化的协作模式,
也出现在当代的城市空间中。
整个现代城市空间,
已经成为了“空间模块”自由组合的平台。
传统艺术总是需要依附于一个空间,
但是在模块化的现代城市空间中,
艺术也可以成为独立的空间模块,
自由地与其它空间模块进行组合。
由此,
作为建筑或其它空间装饰的环境陶艺,
可“进化”成为独立的陶艺空间,
其作为一种空间模块,
不断组建着现代生活的人文空间。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特展之一“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7月17日在澳门永利艺术馆开幕,展览至10月31日。该展览中所展出的《生命之盒》是朱乐耕教授与其团队历时6年之久创作出来的世界上第一件可移动的大型陶艺空间装置作品,也是历史上尺寸最大的可巡展陶艺作品,整件作品近10米宽,空间纵深6米,高约4米,运输重量达15余吨。

“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陶艺展”《生命之盒》2021

《生命之盒》营造了一个50平米的独立艺术空间,该空间的陶瓷艺术元素来源于朱乐耕教授最著名的环境陶艺壁画《生命之光》。《生命之光》是朱乐耕教授于2002年为韩国麦粒音乐厅创作的陶艺壁画,这组壁画因其前卫的创作理念,在当时的陶艺界引起了轰动,并被誉为21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陶艺作品之一。而《生命之盒》便是由《生命之光》引申、构建出来的一个空间,与《生命之光》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是作为某个特定建筑的装饰产生的,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可巡展的艺术空间,也就是说《生命之盒》打破了环境陶艺作为建筑构件的存在形式,通过组建“空间模块”而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环境陶艺壁画作品《生命之光》
“空间模块”是笔者为《生命之盒》这类陶艺空间作品所提出的一种解释。当环境陶艺从特定的建筑装饰中解放出来时,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建筑或其它空间而独立产生意义,而是用一种模块化的形式去更加灵活地参与协作。如此,“空间模块”可巡展的特性便增加了协作的端口,使陶艺空间与建筑空间具有了更好的适应性。《生命之盒》作为与建筑或其它空间自由协作的模块,其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可自由的与其它模块进行互动与结合,譬如《生命之盒》的空间曾举办过图书发布会、实验戏剧表演、舞蹈表演、研讨会、艺术沙龙等活动。所以,当这个空间模块与其中发生的事件产生互动时,便突破了概念上的“限制”,而成为了社会功能的模块、文化的模块。由此看来,《生命之盒》不仅是一个从建筑构件中独立出来的陶艺作品,更是一个无限可能的模块。《生命之盒》的命名延续了《生命之光》的自然主义称谓,更表达了该空间的灵活性与生命感,是一件可以不断生长的艺术生命体空间。
《生命之盒》中的现代戏剧表演
《生命之盒》中的现代舞蹈表演
《生命之盒》中的访谈录制
《生命之盒》中召开的会议

观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生命之盒》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生命之盒》的出现诠释了两个新问题:首先,由其引申出了“陶艺空间”这一艺术形式;其次,在“陶艺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陶瓷作品由长期的静态装饰组件转变为具有“动态”特点的社会功能模块。“陶艺空间”的概念最早由朱乐耕创意团队负责人朱阳提出,他认为:“环境陶艺是建筑的附属品,目的是装饰建筑环境,其所处的空间功能由建筑决定;而'陶艺空间’形式作品的主体是空间,即独立于建筑之外且不受其制约的空间。如此,即便是在建筑中,其空间功能也可不受建筑决定。这样的空间不单用于观赏,还可在其中自由发生各种'事件’,因此陶艺家用艺术去营造的空间便具有了文化意味,陶艺空间也便在社会运行中用艺术的意味升华着其中的人与物。”

观众在《生命之盒》中的照片被赋予艺术的意味

以《生命之盒》作为舞台空间的表演
作为开放空间模块的《生命之盒》
“陶艺空间”艺术形式虽然是在近期“生命镜像——朱乐耕当代艺术展”中提出,但是这个概念从10年前就开始酝酿。从2011年开始,朱乐耕教授团队为了实现环境陶艺在美术馆展出的计划,对可能巡展的环境陶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笔者有幸从2014年开始,加入了这些作品的布展、策划团队。
朱乐耕教授将环境陶艺从建筑中独立出来,且第一次以完整作品形式展出是在2015年,在由著名艺术人类学家方李莉教授策展的“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对话展”中,展出了以环境陶艺《生命之绽放》为创作母版的作品,该作品2米高,局部地再现了《生命之绽放》最为精彩的部分。此次尝试并没有产生“陶艺空间”的概念,仅是以一种小型壁画的形式出现;

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生命之绽放》

一年之后,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了陶艺装置作品《生命之绽放》之二,作品以一种大型地面装置的形式亮相,这件作品铺满了整个展厅的地面,并与作品之上的一座T型桥形成了互动的空间,即观者可通过廊桥漫步于作品所营造的空间之中。作品《生命之绽放》之二的展出,首次使朱乐耕教授的环境陶艺从建筑壁画的属性中剥离出来,也就是说,其不再作为建筑的装饰,而是作为空间的主体呈现在了环境中;
2016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生命之绽放之二》
为更进一步实现创作计划,朱乐耕教授团队开始研发现有市场无法提供,但却又是完成创作所必需的组装构件。在解决了一系列展示技术问题后,于2018年创作出了被称为陶艺情景艺术的作品《生命之廊桥》。这件作品由两幅2米宽、3米高,错位平行的陶艺壁画构成,其中链接两幅壁画的是从中通过的4米阶梯“长桥”。这件作品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观者变换观看视角,与作品共同构建出了不同视角下所形成的“视觉”空间,即在观看时,观者首先会看到作品如同一件整体雕塑的外部造型,当踏步走上中间的长桥时,会发现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被迫拉近,而此时不到1米的距离使观者无法一眼看到作品的全貌,这就需要观者通过上桥和下桥的过程从而进入作品的每一个局部,这种观看的视角,也使作品通过观者的感知形成了一个园林式的空间模块。朱乐耕教授团队在创作《生命之廊桥》的过程中,就把如何打造一个独立空间作为该作品的主要展示目的。此作品完成后,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18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生命之廊桥》

2018年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生命之廊桥》

再之后便是于2019年创作的《生命之盒》,在这件作品提供的50平米的艺术空间中,可以承载更多种类的活动,从自由参观到表演、到发布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空间模块。《生命之盒》的成功展出,宣告了做为社会功能模块的“陶艺空间”艺术形式的诞生。

2019年于北京798艺术区内首次搭建《生命之盒》

从原始彩陶开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就与人们的生活空间相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空间、陶艺创作、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产生着变化,这样的变化驱使着当代陶艺实践者们开始思考“让陶艺融入空间”如何演化成为“让陶艺空间介入社会”,《生命之盒》就是这一构想的成果,其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艺术家不仅作为美的创作者,还成为了以“模块”形式参与社会运行的营造者。
时长

00:15

“陶艺空间”是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其用模块化的社会协作方式,给予了陶瓷艺术更多的发展空间。“空间模块”不但可以在传统的建筑中发挥社会功能,也能在扎哈式的“让建筑更建筑”的空间理念中,实现独立空间模块介入的可能。由此看来,由陶艺构成的空间模块并不只是欣赏的对象,同时也是具有承载功能的模块,是社会运行中的文化模块。此模块所构成的空间可被用作展示空间、舞台空间、商务空间、教学与分享空间等等,种种空间的多元组合,便构成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形式。所以这种模块形式的艺术并不是被“关在”美术馆中的概念,其是积极参与社会协作的功能性模块,是文化与艺术的“发酵”空间。
时长

00:39

(0)

相关推荐

  • 陶瓷文化(623):张晓杰

    山东陶瓷艺术大师 张晓杰,1963年出生,江西波阳人.毕业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艺美术系.随父(张松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艺. 山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高岭陶艺协会理事.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 ...

  • 也许因误解而产生共鸣

    一位认识许久的年轻陶艺师来访,因为没带证件无法进入办公楼,打电话给我,而我手机静音没有及时接听,以致他在楼下久候八分钟我才下楼去接.我表示抱歉,他却不在意,只是诧异于我的职业.坐下许久又说:其实我还不 ...

  • 他一个人住在危楼,20年不接电话不出门,过着减法人生

    一条14小时前 关注 .我的人生还有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36氪经授权发布. 在台湾北部的一处临海村落, 陶艺家陈九骆已经隐居了20年. 多年来 ...

  • “泥味”与“火烧”:现代陶艺之壁

    现当代,绘画.雕刻.工艺.设计等领域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不少艺术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被广泛设置在城市建筑空间和公共场所中的日本现代陶壁,以其独特的形式样貌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体现出跨界或多向的特征.它 ...

  • LAC的书屋 | 用景观的方式解读设计

    推荐语:<Form and Fabric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谢菲尔德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本科必读书目之一,非常适合景观和规划专业的初学者.作者Cather ...

  • DDP海运含税到门贸易方式解读

    进出口贸易中,成交方式为DDP贸易方式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都是CIF或FOB.随着国际间贸易的越来越频繁,DDP成交方式将会越来越常见,所以大家有必要对这种成交方式有一定的了解.DDP是指卖方在指定的 ...

  • 炒股高手的日内T操盘方式解读:5成仓位循...

    炒股高手的日内T操盘方式解读:5成仓位循环操作,一个月账户轻松翻倍,炒股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 单做.最近很多粉丝私信让我分享成功的方式,今天我把这个日内T的精髓分享给你们,希望大家认真 牢记,并收藏反复 ...

  • 《墨子非命观》人们真的可以逆天改命?用科学的方式解读命运秘密

    《墨子非命观》人们真的可以逆天改命?用科学的方式解读命运秘密

  • 《十二生肖》用科学的方式解读十二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用科学的方式解读十二生肖的由来

  • RPA如何实现新的协作方式

    到目前为止,有关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许多好处(大幅降低成本.减少错误.优化业务流程等),已经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但实际上,RPA还是增进企业内部各方协作的"润滑剂". ...

  • 生育问题的核心在:社会分工协作方式、财富分配制度、教养环境

    育邻梦 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阳光充足是植物茂密生长的核心三要素,食物充足.水源充沛.没有"天敌"是动物大量繁衍生息的基础.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中最具智慧.唯一能够改造自然生存环境的群体 ...

  • 握手方式解读人心

    据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式.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 ...

  • 优先权、代位权、撤销权、申请破产等四种特殊税款执行方式解读

    品税阁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申请行使代位权.申请行使撤销权.申请行使优先权.申请被执行人破产是在纳税人不主动履行情况下的四种特殊执行方式. 一.申请行使代位权 代位权亦称"代位求偿权&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