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死亡担忧”

“抹了生发水,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熬夜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减肥、生发、视力衰退变成20出头的张兴嘴边的高频词语。工作4年多的林媛由于工作强度过大,身体开始拒绝咖啡因,不久之前深夜被救护车送进医院。蔺硕的脊椎病已经严重到需要每周前往医院进行调养,韩涵甚至因为身体健康放弃准备很久的工作,回到老家调养身体。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让背负重重压力的年轻人重新审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他们选择将对死亡的隐忧表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打开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年轻人常驻平台,亚健康焦虑已经在这些平台迅速扩散。在小红书搜索”养生“、”熬夜“、“压力”等词语,发帖量均超过10w+。

年轻群体作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力军,群体性亚健康状态正在扩散。脱发、肥胖、憔悴、心源性猝死、身体劳损、近视、抑郁、焦虑取代朝气成为年轻人的形容词。他们在挣扎中发出呼告,通过社交平台特殊的“网络”属性来进行自救。

听到同班同学罗静熬夜晕倒送医的消息后,姜林除了感叹她的努力外,还有一层隐忧。“太可怕了,我哪天会不会猝死啊?”

从这以后,姜林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能忽视健康。姜林和罗静只是年轻人健康状况下滑的一角缩影。豆瓣作为年轻人集聚的社区平台,深夜这里记录了每一个人的放肆与心声。我们扒取来自豆瓣对死亡思考的2万条帖子,其中有4000多条针对死亡的直接讨论,发帖时刻与文字表达汇聚出他们对死亡担忧的心路画面。新闻报道频现的猝死案例或是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都提醒他们与死亡的距离没有那么遥远。

2020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超半数18-35岁年轻人近一年内担心过猝死,其中6%经常担心甚至每天担心。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出现死亡意识与年龄倒挂现象,即年龄越小的人越担心死亡。20-29岁年龄段的人无论是猝死的TGI指数还是养生的TGI指数都居于高位,这表明当代青年潜存的健康隐忧正在显现,反而是70后甚至更年长的人群较少担心死亡这件事。

90后及年龄更小的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自评分数较低。长辈眼中,他们不注重身体健康,习惯熬夜透支身体。

“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透支身体,实在不行就回家。”自从张兴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电话中出现最多的,都是相关健康的唠叨。从事媒体行业的张兴基本没有喘口气的时间,一直连轴转。工作日除了吃饭和每天6个小时的睡眠休息,她很少离开电脑。由于行业的特性,她对微信的消息通知提示音分外敏感,闹钟的声音都很难叫她起床,微信的声音却可以让刚刚熬了一个通宵的她瞬间从床上起来。

即使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也绝不是那么简单。根据《2020年职场人健康情况报告》,65.71%的职场人认为工作压力最容易影响情绪,平均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高达81.27%,每周运动时间不足3小时的有67.99%。从完成工作到升职加薪,从职场利益到客户社交等等,轮盘式高压生存环境逼迫年轻人时刻保证精神高度集中,片刻不得松懈。被挤压的睡眠时间带来的负面效应一点一滴地扩散,长期作息不规律早已让出租屋不到20平的空间铺满了张兴的头发,她的头发密度仅是四年前的一半,对健康状态的担忧至极,她甚至不敢打开体检报告。

除却不规律作息带来的掉发和免疫力下降,压在张兴头上的还有高额的医疗健康费用,种种因素都令像张兴这样的年轻人群体产生死亡担忧。

大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从逐年提升的健康市场规模可以窥见一斑。自2015年917亿元,2018年跃升为1511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将达到2096亿元。

通过体检,人们能够相对科学地感知自身健康状况,并及时调整,但是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那份体检报告更像是索命符,刺激着焦虑情绪。工作压力推着他们不断向前,明知道体检报告出现问题,却无法改变。

“能怎么办,工作总不能不做吧。”张兴无奈地叹息。她也只能在有选择的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养生保健品、健康保险、健身器材等一切和健康挂钩的产品成为他们的心里安慰和护身符。

“好像抹了生发水、吃了保健品,就能心安理得地熬夜了。”

这些担心自身健康的年轻人就这样成为健康产品的消费主体。健康中国平台数据统计显示,其用户年龄段主要在20-39岁之间,年轻化成为健康中国用户画像的重要特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互联网消费习惯和风险规避等考量,年轻群体还成为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初始用户,特别是终身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等健康险种备受青睐。

Mob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5-35岁的人群购买占比远超其他年龄段人群。张兴被2019年年底母亲一次突发的疾病吓到,也忧心自己目前的工资未来能否覆盖看病就医所需缴纳的费用,于是将目标盯准到健康保险。

和互联网一同成长的千禧一代已经熟练地使用线上医疗进行自我健康纠正,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陆续成为年轻人实时看诊问病的渠道。25-34岁的年轻人同样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拥蹙者。

个体借助在线工具进行自我健康拯救的背后,站着中国健康产业和医疗产业的创新。

诚然,用钱“买”不来健康,但是一个新型健康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年轻人健康担忧的基础一环。2019年,我国医疗健康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92.41亿元,国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20%,相比于2015年,均实现了倍数增长。智能健康服务的供需日益增长,创造了一个需求蓬勃的市场、一个重视健康的环境,为单一个体获取便捷、高效、高质量的保障提供可能。

政策方面,国家持续关注健康产业的发展,相继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制定相关战略、政策支持线上医疗创新,利好政策既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更能切实令个体受益,截至2020年9月的数据显示已有近3亿国人在线看病,用户年龄以年轻群体为主。

“年纪轻轻,别总是愁眉苦脸!”70后及长辈总是挂在嘴边想要告诫年轻人的话,有历经岁月打磨的经验也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朝阳更应该眼底有光、心中有期待。

“这算什么,我还能继续。”看似颓废的张兴,收拾好心情,再度开启了下一个征程。

本文由朱媛媛、蒋林希、李梦琪、杜雨然、王雯茹联合撰写

朱媛媛数据新闻团队原创,我们是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设计从业者和爱好者共同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聚焦公共议题的可视化表达,同时关注时政、泛财经科技、商业人文中的大数据内容,提供关于世界变化的独特视野和洞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