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文| 冯渊: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之外 2024-04-26 02:35:43 一、试题案例:这道题怎么了?④一般来说麻雀栖息在舍瓦下,屋檐内,墙洞里。有时也常在枯井内或在有百叶窗护栏的窗台上做窝。有的麻雀还把窝搭在树上。麻雀把窝搭在树梢,同样外用干草,内铺羽毛。也有个别的麻雀窝比较特殊,其顶部加一个盖,用以遮风挡雨,盖子上留有一个出入口。但如果窝是搭在洞内或已有遮挡的地方,麻雀便不去费力做这个没用的窝盖。从这一点倒也可以看出麻雀有些理性:它会比较两种不同的情况。不难发现,麻雀的习性多种多样,性情比其他鸟类更复杂完善,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经常与人为伍,近似驯化却从未屈从或依赖人类。8.第④段对麻雀做窝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什么?(3分)这是高三区域模拟卷的一道小题。阅读文本《麻雀》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的《布封散文》。下面是本题的检测数据:平均分为0.88,得分率为29.41%,满分率为0.53%,零分率为31.3%,难度为0.29,区分度为0.11。区域学生全卷的均分为95.22,难度系数为0.63。测量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区分度低于0.2的试题被认为是不成功的试题;当然也有可能是教师授课时未能关注但实际上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能力点,从而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阅卷过程中,有教师反映:学生说看不懂这道题。怎么会看不懂这道题呢?《布封散文》的另一篇同类散文《松鼠》入选义务教育阶段多套语文教材,有的放在小学,有的放在初中。如人教版放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同时收录《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从篇目看,大概属于说明文单元;苏教版收在七年级下册,同时收录的还有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柳宗元的《黔之驴》,这些文章组成了“动物世界”专题(虽然从文体和主题上看,这些并非一类文章);沪教版收在六年级上册,与《云雀》《北极熊的故乡》《藏羚羊跪拜》《海豚弗吉》《快乐河马的故事》等组成一个单元。小学生或初中生都能看懂的文章,高三学生为什么看不懂?继续问教师,教师回答:学生说不知道作者写麻雀干什么?各省市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大致都有:“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试题问:作者对麻雀做窝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什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并根据文章内容做出推断。教师强调说:学生所谓看不懂,并不是不懂文本,而是不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原因分析:“情”“志”能否如此简单概括我们的文章有个很好的传统,叫“文以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词缘情而发,是最个人化的写作;诗言志,是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载道则要更宽广一些,不只限于个人的志趣,更要表现一个族群的大的主张和思想。周作人指出:“有些人以为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便主张以文学为工具;再借着工具将另外的更重要的东西——'道’,表达出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韩愈的许多文章就是载道的典型。但是载道的面孔板久了,也是空话套话的无聊,遂有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明代公安派文学主张)。周作人认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一直在“言志”和“载道”之间摇摆,“言志”本是真实的抒发,但多位作者对某种“志”的因袭,“言志”也逐渐成了套话,与空洞的“道”差不多;反之,如果从切记的体验出发,要传达自己感受真切的“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也未必不是在“言志”。对照一下语文教学,也有类似的状况。一篇“言志”的好文章,如果不从词句出发去体验感悟,就让学生概括提炼其中的“志”;学生经过教师的反复锤炼,很快就从文中获取了信息,凝练之后就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了。语文课的兴趣多半因此被破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第一,由测试指导的教学难辞其咎。第二,教学文本的选择可能也存在问题。下面分别讨论。1、概括能力在教学中的简单化落实姑且以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几篇文章为例,看看本册教材选文的总体特点。我们借用通常总结文章主旨的方法,用一句话概述这些文章。回到文章开始的那道题,对于作者描写这些细节的目的,学生的思路总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说理、托物寓理里面绕圈子。其实,作者写这些就是介绍麻雀的生活习性,作者太了解它们了,说起它们来如数家珍,妙趣横生,读者阅读过程中享受了这一份乐趣,获得了一些过去没有的知识,这就是目的。连孔子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太关注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其实“兴观群怨”和“言志”之外,“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是学诗的目的。我们太喜欢听道理了,太喜欢获得教训了。我们担心:如果一篇文章没有“言”外的“教育”功能,这种文章是不是就轻飘飘了?不是这样。请看下面的文字:五月,在尚未插秧的稻田里,闪动着许多小鸟。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它们神态机灵,体型比麻雀娇小。它们走动的样子,非常庄重。麻雀行走用双足蹦跳,它们行走像公鸡那样迈步。它们飞得很低,从不落到树上。它们是田野的精灵。它们停在田里,如果不走动,便认不出它们。这是中国作家苇岸的散文名篇《大地上的事情》中的十六节。这里面的文字也曾选进初中教材。大地上一直在发生的事情,许多时候人们视而不见。天空的飞鸟、地上的爬虫,它们有着自己十分丰富的世界,它们的喜怒哀乐与人类无关。作者是一个“偷窥者”,在默默的注视中发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也在窥视中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番乐趣。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苇岸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书写者,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考。他安静而寂寞地看着这个世界,观察星辰,也观察大地上的植物,当然,他不会忘记主宰这个星球的人类,他们和生活在大地上的其他动物一样,也有着各自的窘迫和困惑。对一些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这种生活趣味的作品太多了,可惜在我们的测试卷里也不常见。因为生活趣味和家国之恨、心忧黎民、羁旅愁思、怀才不遇什么的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也正因此,看到一朵刚开的荷花上停了一只蜻蜓,诗人也要借此表现一种生活哲理。托物言志、香草美人这种强劲的文学传统仍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编选教材应选择“有鲜明意义”的作品,测试评价也应当从这一角度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过,前文已经提及,概念化的提炼、拧干了所有温润水分的概括,会使那些生机盎然的文章变成木乃伊。尤其是公式化的概括主旨,会慢慢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因此,在教材文本和阅读题文本的选择上,我们有必要拓宽空间,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言事说理之外,还有一片有趣味、有意思的文章沃野值得关注。我们希望通过阅读题文本的选择,促进师生从本质上关注各类文本,真正进入文本内部,从词句入手,感知饱满丰富的文本空间。 赞 (0) 相关推荐 南阳市第四完全学校小学部期末测试 南阳市第四完全学校小学部期末测试 选择题__ 3 .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古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 )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直抒胸臆__ 一般( ...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 生命的委婉敞开 子明拍摄·顾村公园 中国历来不喜欢直接表达,总是托啊,借啊,搞得弯弯绕绕.这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就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 为什么总喜欢托和借呢? 一方面志和情,都是人的内在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借不 ... 诗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一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点面结合.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反衬.通感.白描.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唐代伟大的爱 ... 2021年第56篇:教研随笔∣不要把结论“告诉”学生 不要把结论"告诉"学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不少语文课上,教师习惯于自问自答,即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不等学生思考回答,就自己进行了解答,解答之后又要求学生将答案记在书上或笔记 ...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三小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 ... 古典诗词的抒情技巧 (四)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 ... 第19节: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表现手法之象征与托物言志 第19节: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表现手法之象征与托物言志 细读文章,学习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如何使用,体会表达效果 细读文章,学习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手法如何使用,体会表达效果 赢得批卷老师赏识才会脱颖而出,中考满分托物言志作文 赢得批卷老师赏识才会脱颖而出,中考满分托物言志作文 文采斐然、出奇制胜、轻松满分——中考托物言志散文 青草礼赞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哪怕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总能牵出人们心底缕缕的情思.带着感动出发,我发现生活之河中,每一种事物都是那样精彩而美好. 春光明媚的时节悄然来临,满山的野草正破土 ... 托物言志,传神寄情,2021中考作文预测《我感受到了———》 我感受到了梅的傲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沉寂的冬日,总有梅花与风雪相伴,它凭借那不屈的精神与傲骨在这凛冬尽绽风华.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