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观摩王维的画,留下两句评语,后世奉为圭臬

(本文是沉香读苏轼的第16期)

转眼之间,苏轼已在凤翔整整工作和生活了一个年头。一年时间里,苏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该做的事做了,该说的话也说了,他无愧于这片热土。

年末岁初往往是一年中最为轻闲的时光,苏轼也抓住这难得的闲暇,顺应自己的内心,徜徉在艺术的怀抱。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的正月十五,苏轼再次前往观摩王维的画。

王维的壁画在凤翔府城东院,苏轼平日里看过无数次,但在元宵佳节这天,他决定趁着夜色再一个人好好观摩下。品味良久,苏轼写下了一段简短的评语:

《题凤翔东院王画壁》

嘉祐癸卯上元夜,来观王维摩诘笔。时夜已阑,残灯耿然,画僧踽踽欲动,恍然久之。

苏轼没有对画作进行任何客观描写,而是说:那天晚上,我一直看到夜深,残灯尚明,画中的僧人好像在慢慢地走动,这种恍惚的感觉持续了很长时间。

仅仅从一个主观感受的描述,王维画艺之高超已跃然于纸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对王维的画达到了何种痴迷的程度,差点走火入魔。

由王维画进而想到了王维的诗,虽然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在审美层面是相通的。特别是在欣赏了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也从未写过文学批评专著,但他偶尔的点评总有精辟之论。比如“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评语,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

题跋中,苏轼提到了王维的一首诗《山中》,和我们熟知的版本有着不小的差异。传世版本是“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苏轼版本则是“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苏轼还特别提到,有人说这是王维的诗,也有人说不是,更让这首诗的原始版本扑朔迷离。究其原因,可能是苏轼看着眼前的画,记忆有误之下即兴创作了一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