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摘取一些,略加按语,以志敬佩。漱按:此语真好!儒也,佛也,都是不相干的名词或称谓。但生而为人,如果想要明白人心人性是如何的,却不妨向古儒家古佛家去探讨探讨。假如资借古人而复有得有己,那么,这些透悟便是自己之所有,更不须说儒说佛——当然说儒说佛亦自不妨耳。如我夙日所指出东西学术是分途的,近世西洋人站在人生立场向外察物,发展了利用厚生之学,而古东方人如中国如印度却反躬内省乎人类生命,分别成就得儒学和佛学,为后此学术发展之先导。质言之,他们都是人类未来文化之早熟品。他日学术风气转变发达,对于人类生命有深澈认识之时,古儒家古佛家所发明之学理及其应用,将逐一为世所公认且加发展,而儒佛之名却不须存矣。原文在“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之下,再摘取数语:“古来达德,莫不始于知性,终于尽性;众庶则囿于气质,蔽于习俗,不能知性,故不能率性,谓之虚生浪死。唯知性而后能率性(原注:循理由道,不随习气),率性而后能践形(原注:极聪尽明,不存身见),践形而后能尽性(原注:察伦明物,不限时劫),如此则庶几矣。”漱按:孔门之学无他,只是践形尽性而已。如我所了解,一切事物时时在发展变化中,人的心性形体举莫能外也。所不移不易者,则向上奋进是已。从乎社会文化之迁进,将来继儒学而兴者佛学也。
注:梁漱溟先生(1893—1988),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是梁漱溟先生《勉仁斋读书录》中的一篇,见于《梁漱溟全集》。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二十岁赴美日欧留学。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建国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