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大数据在线课堂第四讲 《把握新闻传播规律 提升舆情应对水平》课堂笔记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网络舆情是当前舆情的主要呈现方式,其传播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使得它成为各种思想观点和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致使舆情态势易发频发。
全媒体时代,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谣言不仅多如牛毛,传播速度、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比以往更快、更大、更广,因此第一时间做好信息发布,及时地、持续地做好信息公开,是舆情处置的第一要义。此外,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应谨言慎行,警惕被过度解读甚至恶意解读。
全媒体时代舆情的产生和应对
1. 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信息流通的角度来看,舆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信息冗余导致的流通不畅
● 信息公布不足导致的不畅
● 小道消息引起的流通不畅
2. 处理舆情需遵循四个原则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 的时代,当事机构的“沉默”或“发声不足”,甚至是忽视新闻规律、舆情规律而造成“失语”,往往只会令舆情愈演愈烈,因此必须保证信息畅通。可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 确保信息公开,用事实说话,言之有据,有的放矢,“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 强化信息管控,该公开的公开,并且必须持续做好舆情信息监测,避免“临时抱佛脚”。
● 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做好信息疏导,减少谣言滋生。
● 千言万语抵不过实际行动,关键还是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 同时也应做好舆情应对预案,遵照落实执行。
3. 舆情应对第一要义:新闻要第一时间发布
面对复杂的舆论场,对于媒体披露的问题、事件与矛盾,当事者不能回避,而应迅速研究有效的解决之策,避免矛盾积累、问题升级。回应热点问题,应做到以下“四讲”:
● 尽早讲:尽快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 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
● 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
● 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
领导干部要善用媒体资源
全媒体时代,舆情的应对和处置离不开对媒体的妥善运用,宣传工作更应该与新媒体的运用紧密结合。有关部门为提升执政、管理水平,首先要理解媒体,懂得媒体的运行规律。
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因而互联网也成为当今社会舆情的主要发源地和发酵池,对新媒体的运用必须时刻注意尺度和技巧。
官微作为官方发声平台,是社会公众参与政务运行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对于操作者的言语要进行严格的训练,要让其具有一定的组织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忌成为夹杂私人感情、表达个人观点的“官方出口”。
如何应对媒体
1. 对待媒体采访的常见误区
● 躲:期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问什么都不愿意说,不愿意面对媒体。沉默永远是应对舆情危机的下下策。
● 拖:热点事件冷处理,冷门事件不处理
“拖”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处置舆情危机时,要迅速反应,先声夺人,开诚布公。
● 多:“封、堵、打、压”——过激动作太多,做多错多
把非常态的舆情应对手段当成了万能钥匙,封闭沟通渠道。导致矛盾增加、激化,与舆论形成对立态势,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2. 如何应对媒体采访
必须要问记者5个关键问题:
● 报道的方向和主题是什么
● 大概准备采访哪些人
● 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 报道大概有多大篇幅
● 需要哪些材料、图片或视频
应该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准备:
● 列出要表达的观点
● 准备好精彩的引语
● 对采访规则有约定
采访时的发挥:
● 内容阐述:尽量简洁
● 说话顺序:先主后次
● 素材提供:典型故事
● 语言表达:简练朴实
● 情感把握:体恤善意
采访后的总结:
● 给记者发个邮件或短信,肯定他的工作,表示感谢,有利于建立你和记者之间的长期关系;
● 关注记者的报道,有利于下一次接受采访时的策略调整;
●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沟通或澄清。
助教小贴士
结合本期在线课堂内容,新浪舆情通产品总监沈沁瀚为大家带来题为《新媒体大数据工具在舆情工作中的实用场景》的分享。在分享中,沈沁瀚演示了新浪舆情通——索迹视频检测系统。结合多起舆情案例,沈沁瀚从系统使用、视频识别、图表可视化等方面展示了新媒体大数据工具在舆情工作中的实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