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卷27论礼诗解4为民父母五至三无五起三无私

题文诗:

子夏侍坐,孔子曰:敢问诗云:恺悌君子,

民之父母,何如可谓,民之父母?子曰民之,

父母必达,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

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谓民父母.

子夏问曰:何谓五至?孔子;志之所至,

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

哀乐相生,以正,明目视之,不可得见,

倾耳听之,不可得闻,真情志气,塞于天地,

行克四海,此谓五至.谓三无:无声之乐,

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子夏:敢问三无,

何诗近之?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凡民有丧,

扶伏救之,无服之丧.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

无服之丧,施及万邦.既又奉之,以三无私,

而劳天下,此谓五起.三无私者,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日月也者,亦无私照.其在诗曰: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昭假迟迟,上帝是祇.命式九围.是汤之德.      

【原文】

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问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子夏曰:“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克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敢问三无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扶伏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美矣,大矣,言尽于此而已?”

  孔子曰:“何谓其然?吾语汝,其义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无私,而劳天下,此之谓五起。”

  子夏曰:“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祇。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译文】
    子夏陪坐在孔子旁边,说:“请问《诗经》里说:'和悦可亲的君子,好比民众的父母’,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民的父母呢?”孔子说:“作为民的父母,必须懂得礼乐的来源,达到 '五至’实行'三无’,以此施行于天下。四方出现祸患,必定预先知道。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民的父母了。”

  子夏说:“请问什么叫 '五至’?”
 孔子说:“情意所至之处,《诗经》中的诗句就随之而至;诗句所至的同时,礼随之而至;礼所至之处,乐也随之而至;乐所至之处,哀也随之而至。《诗》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哀和乐是相互引发的,所以这种情景,擦亮眼睛来看,也不可能看见;侧着耳朵来听,也不可能听见。然而这种意志充满天地之间,流行起来会充满四海,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问:“请问什么叫 '三无’呢?”

  孔子说:“无声的音乐,无仪式的礼节,不穿丧服而哀的丧礼,这叫做三无。”

  子夏说:“请问什么诗句接近三无的意思呢?”

  孔子说:“'日夜谋划治国以安民’,这句诗就接近无声的音乐。'仪容庄严和易,让人无可挑剔’,这句诗就接近无仪式的礼节。'凡是民众有急难,全力救助不迟缓’,这句诗就接近不穿丧服而哀的丧礼。”

  子夏说:“您的话太美了、太伟大了,话说到此就到尽头了吧?”

  孔子说:“怎么会这样呢?我告诉你,其中的含义还要从五个方面来说明。”

子夏说:“如何说呢?”

  孔子说:“无声的音乐,不违背心意;无仪式的礼节,威仪从容;不穿丧服而哀的丧礼,内心同情而悲伤。无声的音乐,心想事成;无仪式的礼节,上下和睦同心;不穿丧服而哀的丧礼,德行施予万邦。这样,又用无私的精神来治理天下,这就叫做五起。”

  子夏说:“请问什么叫三无私呢?”

  孔子说:“上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天下没有偏私。这种精神在《诗经》中是这样说的,'上帝命令不违背,至于成汤登了位。汤王降世正适时,盛德敬慎日积累积。虔诚祈祷久不息,无限崇敬事上帝,上帝命他统理九州岛域’,这就是商汤的德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