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为何教出来的学生李斯、韩非子却成了法家
荀子,名况字卿,山东兰陵人,活动于战国晚期,在儒家的地位与亚圣孟子齐名,人称后圣,也是儒家的圣人,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应,为一教之瑜亮,不同的是: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等等,就可以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荀子呢,虽然最终目的一样,但根本上,他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用礼法来约束。
正为这种认识,所以他特别注重礼与法,摸索出一套帝王之术,看起来更加实用,影响也更为深远,所以,也收了不少学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李斯和韩非子。
然而问题是,荀子既然是儒家,那他的学生也应该是儒家才是,可李斯、韩非子为何却成了法家,而且还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俩学生背叛师门,另投名师吗?
当然不是,所谓背叛师门,另投名师说,不过是武侠小说里的桥段,在战国时期的学术界,这种可怕的思想并不存在。
事实上,战国时期,虽然诸子学说十分盛行,都盛行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真正将他们区分开来,给他们贴上相应的标签,则是汉朝才有的事。
西汉立国大约六七十年以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时任太史令,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学家,在研究春秋战国的学术流派时,将他们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也就是说,到西汉时期,这些流派才有相应的标签,但分的还不够细致,后人还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就这么一直到了东汉时期,东汉学者班固,也就是投笔从戎的那位英雄,才将这些学术流派区分归纳的更加细致,一共区分归纳为十家,并记录在《汉书》当中,这十家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近人吕思勉根据前人成果,又单独分出兵家和术数家,一共十二家,才成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
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将先秦诸子分什么什么家,是汉朝以后才有的事,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区分的其实并不严格,往往某一主流思想当中还兼收其他学派的认识,比如文中所说的荀子,他因为“性恶论”的基础提出礼与法的主张,较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进步,但同时呢,这个认识也成了法家理论的奠基石。
法家也正是基于人性本恶论,才主张采用术与法,通过外部的强制力约束人们不要逾越规则。
简单点说,正因为战国时期,各流派区分的并不严格,而且还讲究兼收并蓄,所以, 儒家的荀子,教出李斯、韩非子这样法家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