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 | 天平的两端

他(巴尔扎克)是第一个注意到人们的经济情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小说家。他并不满足于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因为他发现,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恰恰来自于对金钱的渴望和贪婪。在他的小说中,一个个人物都迷恋于金钱,永远是金钱。……这样的生活目标当然很庸俗无聊,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巴尔扎克的时代相比,情况也差不多。

——毛姆

英剧《理智与情感》BBC版(1981年)

英剧《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1981年的BBC版本,制作精致,短小。画质带着当时摄影技术的有限,剧本的设置让表演有着话剧的痕迹。演员表演与场景布置出色。

剧集的序幕,两姐妹坐在跷跷板两端,上上下下,如同一个人理智与情感的挣扎抉择。姐姐艾莉娜沉稳端庄,妹妹玛丽安活泼开朗,不同性格的两姐妹也是偏重理智做决定和以情感为主导的另一重对比。开朗的性格让玛丽安的形象生动鲜明,而坐在跷跷板上不言语的时刻,姐姐艾莉娜的脸庞透出深深的宁静,有着雕塑般的力量与美感。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当时的英国人在谈婚论嫁时直接坦白地讲说彼此的家世背景、收入情况,并以此作为婚娶的衡量标准——与现在有几分相似。

父亲去世后,艾莉娜和玛丽安与母亲租住在一个小庄园。适龄的两个女子,婚嫁摆在眼前。母亲自尊而正直,期待女儿获得真正的幸福,“不是为了钓什么金龟婿”。

电视剧剧照

乡村生活节奏缓慢,读书、画画、弹琴、唱歌,做手工、做农事,去野外散步郊游。这同样是简·奥斯丁本人生活经历的再现。社交生活大多是一场又一场的舞会。适龄男子女子在此相识,寻找心仪对象,试探彼此心思。已经婚嫁的男士女士在一旁评头论足,发表见解,想促成一桩新的婚姻,同时虚荣心作祟,互相攀比,竞相出着风头。当剧中出现一个个舞会场面、妇人们端坐着唇枪舌战,不可说是不枯燥的。

两姐妹分别有了喜欢的人。爱德华淡泊,耐心,有内涵,颇具绅士风度。威乐比热情直率,毫不掩饰对玛丽安的爱慕。都是心动,不同性格的两姐妹表现完全不同。艾莉娜看似平静,实际内心渴望与爱德华独处、交谈,加深了解。玛丽安则大方地与威乐比弹琴唱歌,相伴出入,并私定终身。

电视剧剧照

理智之中包含谨慎,寻求安全,希望考虑全面,对人对己都负责,它压抑着情感冲动的一面,让人暂缓做出决定。情感带着某种天真,忠于自身体验,有着不管不顾的勇气,横冲直撞,不计后果,热烈地表明内心向往。理智与情感是一个人内心的天平两端,难以平衡。也是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差异。

听从理智还是跟随情感?没有答案。就一个人来说,年纪尚浅时多会情感主导,意气用事。待到可以清醒察觉自己的行事为人,定是有了一些年岁。而一个人年青时天真勇敢,年老时沉稳睿智,会感到更加幸福、少有遗憾吧。也许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才在言语间透出感佩。

威乐比迫于家庭压力与另一位女士交往,私定终身的事不了了之。玛丽安的热切遭受沉重打击,伤心欲绝,免疫力随之下降,感染了凶险的病症。身体与心灵保持着一致性。玛丽安在这段感情中交托终身,感情结束,心灵极度绝望。风雨交加的夜晚,死神越来越近。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剧照

简·奥斯丁对生命抱着希望。她相信痛苦、哪怕是濒临死亡的痛苦都是一段经历。她相信爱——珍贵的是爱本身,以及可能已经逝去的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去爱,难免会受伤,但是非常值得”。

玛丽安在姐姐和母亲的陪伴下度过难关。痛苦使她平静,使她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原本她看不上的上校,了解之后才发现两人有那么多共同话题——这是作者本人乐观的体现吧。她同样给了姐姐艾莉娜一个心满意足的安排。

对艾莉娜来说,与爱德华走到一起如同失而复得。她以为爱德华已经举行婚礼而暗自神伤,在得知结婚的是爱德华的弟弟之后喜极而泣。她选择了爱德华,虽然他收入平常,不善言辞­——这里的理智,不同于衡量财产收入的理智,她关注到人的本质、本性。

理智与情感,无论哪一种行事方式,不止于外在的条件,最终指向的都是爱与被爱。

简·奥斯丁关注年轻女性的寻爱之旅,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集与她最负盛名的《傲慢与偏见》一样结束在女子获得爱情之时。以后的婚姻会是怎样?没有继续讲。她可能认为通过彼此真实相爱最终结合的婚姻会有些不同,或者在两部作品中她已透露对婚姻必然走向平庸的预言。

比如《理智与情感》中的约翰与妻子。妻子因为听说哥哥与一位出身平凡的女子订婚而歇斯底里地不断尖叫,丈夫只能不停安抚。更不必提《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的脆弱神经。“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至少在最近二十年,我经常听到你提到它们。”班纳特先生这样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