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天的雨
听雨
文/橙子
如今的住地,不容易听见雨棚上雨滴的欢跳了。无声雨棚消解了滴答之声,隔音隔热的玻璃窗户更是把一切外在的噪音阻隔。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真正的有点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意味。
今年春天的雨水特别多。春节期间气温突然升高,以为今年春天来得太快,担心会不会一下子就过度到夏天了。但是,那一阵子热闹的花开之后,绿叶作主的仲春、暮春,气温反反复复,上升、下降,下降、上升,保持十几度舒服的春天气温。时不时来一场小雨滋润万物,人心仿佛也得到安抚,急急躁躁、冒冒失失的情绪,都收敛了一些。
可是,有副对联说得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耳朵还是需要听一听符合季节的声音,给耳朵一场盛宴,才不辜负春天的美意。有时候关了窗户,一夜安睡,安静至极,都不知道外面下了雨;有时候听天气预报说有雨,就刻意打开一扇窗,只把纱窗关上,为了在安静的夜晚听一听春天的小雨那淅沥沥的气息。轻微的雨脚,落在新生嫩绿的叶片上,有一种听母亲慈爱拍打婴儿入睡的感觉。又好似一个热爱跳舞的春姑娘,在刻苦练习自己的舞蹈基本功,轻手轻脚,不打扰他人,汗水默默淌下,功力一点点进步,不让人知道她背后的努力。
以前住在学校职工宿舍叫做集资房的老房子,每家每户都要做雨棚和防护栏。在那样的环境听雨,雨棚传递的雨滴声是一个夸张句,在屋里听起来稀里哗啦的,以为下了多大的雨,出门一看,其实雨点儿并不大。也许只是些微的小雨打湿了浮尘而已。犹记得那如同珍珠一般白白的清明前后的雨,在树枝儿上叶片儿上跳舞,如同争相绽放的花朵,然后在叶尖上一个轻快的起跳,水花极小,无声汇聚,顺着水沟,奔向河流。
真正要听雨,还是最初老家的瓦房里听雨最有感觉。屋外的雨声是一场盛况空前的交响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舒缓有度,虽然有些急促,却绝不刺耳。老屋里,雨滴从瓦与瓦的缝隙间滴落,在屋子里的水桶里、瓷盆里、瓦罐里,击打出深深浅浅、结结实实、叮叮咚咚的乐音,虽有抱怨老天的淅沥难收,又有在家赋闲的轻快心情。有点感谢老天爷为瓦屋下的一家老小演绎交响乐,这给了他们难得的休息时间。坐下来,听一场雨,看一场雨,想一场雨后的劳作,春雨贵如油啊!于是,满怀憧憬,仿佛提前领略了秋收的喜悦。
很多次听雨也是在上下班途中。早晨,撑伞出门,雨点儿落下来,雨伞似乎没有阻挡几点雨水,更多的雨丝随风飘落在衣裙上,晶莹剔透,恰如给外套穿上了一层雨珠的薄纱。这个时候,即使风往脖子里钻,还是挺直脊背、抬起头,看一看前面的路,无所畏惧的走出去了,更确切地说是硬着头皮出发了。因为与同事的约定,候车,时间、地点,都不能失信。这时候,有赶去上的二中学生,背着书包,在身旁疾步走过,更给人增添了斗志,有了同路人的感觉。傍晚回家的时候,如果遇到下雨,并不急于跑步回家。撑开伞,沿着清溪河步行道缓步前行,等雨伞集够了雨水,把自己旋转一圈,让雨水以最优美的姿态落地,雨水的飞速落地,仿佛抖落了一身的疲惫。
春日听雨,象坠入一场不愿醒来的轻曼梦境。雨声滴滴如乐音流淌,在翠绿柳丝上、在燕子尾巴上,荡漾着水样的柔情,梦幻的声音。
今年春季两个重要文学活动都是在雨中进行的:寻找嘉陵,在春风中出发,在春雨中聆听嘉陵的古往今来,见证嘉陵的发展变化;在阆中的文学研学活动,都是白天听完了讲座,晚饭后几个文友相约,微雨中漫步阆中古城,在寂寥的古老巷子里徜徉。看着那些灯光朦胧的古城小巷,踏着街道的青石板路,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这算不算一种逃离?把身体和思维都置身平时熟悉的环境之外。
为什么独独爱听这春日细雨?是不是有其他不爱听的声音想要替换或者屏蔽?是不是有其他不想接受的事物想要逃避?
在我的心里有一种认为,下雨的时候最舒适,一切可以慢下来,走路可以慢一点,说话可以慢一点,做事可以慢一点。而天晴了的时候,做任何事情的节奏都要快一些。喜欢听雨,其实也是偏爱下雨天,喜欢雨中的安静,自由,不吵不闹,可以聆听自然的雨声,感受其中的妙不可言。也许是为了释放一种疲惫,夜里聆听雨声,让自己觉得安静舒缓,如同有轻柔的音乐萦绕耳边,安抚心灵,枕着雨声入眠期颐获得深度睡眠。
为什么听雨舒适?有懂得心理学的友人科普,因为雨声是白噪音,均匀,和谐。雨声,像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像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像高山流水瀑布小溪的声音。这种声音对各个年龄层的人来说,都有心灵治愈作用。对于受到环境噪音污染的耳朵,有恢复和治愈作用。
难怪,这么多人喜欢听雨。这春天的细雨,可谓是治愈心灵的药,滋润心灵的营养元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