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地理志之刺史州牧制度,东汉灭亡潜在原因之一

大家好,今天继续为大家补充三国知识,讲的是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的地理问题,然后顺带说一下汉朝的刺史跟州牧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十三州总体情况

东汉一共有十三个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这十三个州其中一个是司隶,由司隶校尉管辖,其余的十二个以某州命名,各自设一个刺史管辖。司隶也就是中央朝廷所在,包含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一部分,幽州相当于现在辽宁跟河北省大部分;冀州则是河北省南部,并州山西省大部分部分陕西、河北、内蒙,凉州亦称西凉大致是甘肃省跟宁夏省,青州大致在山东省东北部,衮州是由山东省西部跟河南省东北部组成,豫州由河南省东南部跟安徽北部组成,徐州由山东跟江苏的一部分组成,扬州由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加上江苏、安徽的一部分组成,荆州由河南的一部分加上湖北、湖南两省组成,益州由四川、云南两省加上陕西省的一部分组成,交州由广东、广西加上越南省组成。在蜀汉灭亡之后,还曾把益州的汉中分割出来设成梁州,雍州的情况也类似,荆州也曾改名等等。

刺史与州牧

刺史与司隶校尉相当于这十三个省的省长,不过这种说法也不尽准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汉朝的行政划分,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官方机构,县之下大部分是自治的机关。州的官方长官原先叫刺史,郡的官方领导叫太守,县的长官叫令或者长(大概令的人口多,长的人口少)。这个刺史原先就只有监察作用,而不是后来的行政作用,而且最初权力不涉及县以下,主要在郡,也就是监察太守,县以下的事情全部是太守负责的,刺史不管。所以刺史最开始权力很小,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先进的郡县制度,是沿袭自秦朝的,最初是秦始皇设立的。汉朝的县很多就是周朝的小“国”或者小城,稍大一点的“国”灭小“国”,就把小“国”当作自己辖区的一个“县”(当然最开始不是这么叫的);然后稍大一点的“国”被更大的“国”吞并,则变成“郡”。郡县设名,也是秦始皇依照实际情况,将天下重新划分,方便管理(顺便镇压反叛)。秦朝的时候,因为怕这些郡守权力过大,起来造反,于是秦始皇派了御史去监视他们。

但到了汉朝,他们用刺史代替御史,执行监察功能。最开始也没有州的概念,只是一个刺史监察几个郡(司隶校尉也是这个功能),这几个郡被合起来叫“部”。到后来“部”被改成州,于是便有了十三州。

刺史曾改成州牧,但不久就被改回去了,仍旧是刺史;一直到汉灵帝的时候将刺史改成州牧,扩大其实权,增加行政功能。

所以刺史长期只是监察功能,并不是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直到汉灵帝时期才确立变革改成州牧,增加行政功能,权力才大了起来。

在改成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一年一任,不怕得罪地方势力,因为地方势力终究是固定在自己的地盘,不敢到处乱串去为难其他地区的前任刺史或者进京作乱,故而大部分刺史会按规定办事。同时也不容易生出培植地方势力为己用之类的情况,刺史就真的是监察地方的作用,成为沟通中央与地方的桥梁。故而刺史制度长期以来是相当先进的,开始的时候改成州牧马上又改回去了。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改成州牧之后,情况就变了。

州牧制度变成乱世开启的一把钥匙

汉灵帝不知道是受了谁的怂恿,而这么改的,很难考。但史料里面有提到一个人主张的声音很强烈,此人便是刘璋的父亲刘焉。可能是汉末地方叛乱渐渐多了,中央朝廷也希望能有威望的人能去镇住。所以他们便派了州牧去几个叛乱较为频繁的地方镇守,揽下这个州的行政权力;其他不重要的州或者较为安定的州,则继续派刺史去监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原先荆州是没有荆州牧的,汉末董卓入京那会,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掉之后,刘表接替成为荆州刺史。而后刘表给去了长安的汉献帝刘协上贺表,被李傕、郭汜升成了荆州牧。其实荆州就是一个模版,反映着当时的问题。其他很多州,是因为渐渐有刺史在该州连任了几年,然后升为州牧。这样一来,汉末十三州的州牧接连而起。

州牧因为揽下了行政功能,并且还有了地方部队,竟渐渐发展成军阀。董卓进京,袁绍联合韩馥、公孙瓒、孔伷、刘岱、王匡、袁术、桥瑁、袁遗、鲍信、曹操、孙坚、张邈等跟董卓把持的中央朝廷对抗,开了地方部队对抗中央的局面,也拉开了军阀混战的乱世。

这里大家稍微记一下各州军阀的情况,刘虞是乱世开启的时候的幽州牧,而后刘虞被公孙瓒攻灭,幽州落入袁绍手中,后来又被曹操夺去;冀州牧开始是韩馥,后被袁绍挤走,最后到了曹操手上;并州原先是丁原的,不过是刺史,后来逐渐落到袁绍手上,然后再到高幹,而后是曹操;青州刺史田楷,后归公孙瓒,再被袁绍吞并,再落入曹操手中;衮州刺史刘岱,而后是曹操、吕布,但最后还是被曹操统一;豫州刘备的刘豫州名号就因为他而来;徐州孙权曾自领徐州牧,荆州牧刘表、刘琦、刘备,益州牧刘焉、刘璋、刘备,交州刺史步骘、吕岱等等。

所以州牧制度其实也是东汉灭亡进入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它使得地方军阀能崛起,长期盘踞在各州,跟中央对抗。而军阀之间争夺地盘,也证实了中央朝廷名存实亡,无力管辖。州牧制度也变成了乱世开启的一把钥匙。

通过本文的介绍,你有没有对刺史州牧制度有了新的理解了呢?

(0)

相关推荐

  • 三国时候豪横的都督,权力究竟有多大?真相:官职真大,权力够小

    一.都督制的创立 都督制,是划分辖区.指定主将统一领导辖区军事的制度,是三国军事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督制始创于三国. 创立的背景是:曹操的军队大量来源于群雄和豪强,是其部曲的联合.这些部曲,内部 ...

  • 一文读懂 | 汉末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三者有什么区别?

    相信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太守.刺史.州牧这三个官职一定不会陌生,比如孙权曾做过会稽太守.刘备曾做过豫州刺史.曹操曾做过兖州牧,三国中大家熟悉的袁绍.袁术.刘表.陶谦等人物,也都担任过太守.刺史.州 ...

  •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谁管着谁,后来读书多了才慢慢了解,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 (豫州牧--刘备) 太守和刺史的比较 我们从头说起. 周朝 ...

  • 天下九州原本只是空想,如何转化成实体政区?又如何倾覆了汉朝?

    中国关于州制的记载最早源于<尚书·禹贡>对九州的记述,<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豫.兖.青.荆.扬等九州,后来<周礼·职方>.<尔雅·解地>与<吕 ...

  • 河南省漯河市籍三国名人:舞阳县四人,临颍县三人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在汉末三国时期隶属于豫州刺史部.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漯河市的三国名人共有七位.其中,舞阳县四人,临颍县三人. 舞阳县的三位三国名人出自著名的和氏家族,分别名为和洽.和离.和逌. ...

  • 湖北省天门市三国名人:一位雄踞西南,一位射杀庞统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古称竟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汉末三国时期,该地隶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竟陵县.据不完全统计,天门市籍的三国名人共有七人,出自同一家族,为汉室皇族.该家族 ...

  • 刺史改为州牧,浅谈州牧制度对东汉灭亡的直接影响

    东汉后期的混乱直接开启的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混战的情形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三国演义>用了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总结东汉末年混乱的 ...

  • 陕西四镇图说,古代地理志

    陕西四镇图说,古代地理志

  • 何新:读《新唐书·地理志》摘录

    [何新史地杂记] <新唐书·地理志·通海道里>摘录及考注 <边州入四夷道星记>是书名.原称<皇华四达记>.唐贾耽撰.记载由唐边州入四夷要道,计海道二.陆路五,叙述详 ...

  • 三国鼎立:割据根源早在东汉建立之初便已存在

    引言 人们一般将目光放在历史人物的身上,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那些有关个人的史诗故事,因此三国往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史诗的一段岁月而存在,但是刨除各种传奇的人物,这段岁月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这么体面,大大 ...

  • 三国人物志——「曹操」(1)

    三国人物传-曹操 人物传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祖父 ...

  • 濛江地理志丨濛江的凤岭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 ...

  • 濛江地理志之在河之洲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g ...

  • 濛江地理志之名山丽川(下)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g ...

  • 濛江地理志之名山丽川(上)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