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吹“快乐才是王道”的社会中,如何面对现在的“丧”
这阵子感觉情绪蒙上了一层低气压,无论是看着全球的纷纷扰扰,还是经济上的波动,都让人感觉情绪有些难以平复,总在起起伏伏中度过。
但在这之中,还有一个最糟糕的事情是——压抑、抵抗自己不舒服的情绪,因为这样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使得我们被更大的抑郁、压力、愤怒给吞噬。
从很多的文章中,都教导我们要如何回到平静、开心的状态,好像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都是不应该存在的、有害的、不正常的,会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剧烈的影响。
这些文章,以及从旁人的“鼓励你回归正常状态”的口吻,就像是一种社会规范,都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情绪。
我们从别人的反应以及社会的判断感知到:
哦~原来别人不喜欢/社会不欢迎人们哭丧着脸、无精打采、愤怒万分、脆弱无助等等的情绪,大家都应该要当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因为对于情绪有着这样的理解,当人们有着这些情绪时,多会对自己产生批判。
“我一直提不起劲来,我这个人是不是糟透了”
“那么容易生气的我,很难有人可以跟我相处吧”
“总是焦虑不安,我的抗压性真是差”
不仅仅是批判自己,人们甚至会为了迎合社会的要求而逼迫自己外在也要表现出乐观、开心、活泼等等的“正向”的样子,使得人们多忘了:到底要如何表达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情绪。
这使得情况更加的恶化:我们假装不舒服的感觉不存在,假装久了,便慢慢的失去了描述情绪的语言,又当负面情绪如同现在这样无孔不入,我们却不知道应该要怎么应对。
如何应对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在这时,反而成为最重要的工具。毕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2020年还没一半,就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惊恐”。但是,有着起起伏伏的遭遇,不才是一个正常的人生需要拥有的特质吗?
学会与这些不舒服共处,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把自己当成“情绪本身”,而且可以将“自己”和“情绪”拉出一个空间可以缓冲,以下的2个技巧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标:
区分想法和自我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遇到的挫折,无论是自我贬低、责骂,都沉浸在这个感觉中,并且尽可能相信就是如此。现在重新换一个语句默念这个想法:“我当时有一个这样的想法……”,停留几秒,感受这句子给我们的感觉。再换一个句式默念:“我注意到我现在有这样一个想法……”,再次停留,有没有感觉我们创造了“自己”和“想法”的距离?
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中有一个人在里面,但是其实在这房间中会发出声音的有二个“人”:一个是存在那个房间的人,一个则是人的“想法”。
每天、每时、每分,我们的头脑都不停地和自己说话,但是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做了什么”。
但是很多人都直接把脑袋中的想法当成是“我”,所作所为都受脑袋的控制。当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空间,把“我”和“想法”分开,“我”就可以静静的观察“想法”的波动,不需受到“想法”的支配,而做出更好的决定。
让想法“漂流”
设定好一个10分钟的闹钟,用舒服的坐姿坐好并把眼睛闭上。想象自己坐在小溪旁,上面漂浮着片片落叶,现在把脑海里的想法放在叶子上,让他们随着溪水飘走,无论这些想法是消极的、愉悦的还是痛苦的,都将它们放到叶子上,让他们随着溪水飘去,让流水以它自己的速度流动,不要试图加快或是控制它。
这个练习的目标是减少无益的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并促进专注于体验当下。你可能会特别纠结一些想法,比如“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想让该想法快点漂走而试图控制水流,但这并不是在训练你的“控制”能力,而是培养我们能够自然地观察我们脑海里的“想法流”,允许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节奏来来去去,练习不再紧抓着念头或是情绪。
每个人都想要过上“幸福”的人生,但是“幸福”可不是每天都能够笑开怀的度过每一个日子,如果有人这么想,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达到的门槛。
所以,让我们重新再定义一次幸福:幸福是过着丰富充实有意义的生活,而且愿意包容、感受、接纳所有的人类情绪。
如果是你,愿意在面对着必然将会发生风险的世界中,一同过着这样的“幸福”生活吗?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编辑| Wise妈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