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这样布置作业效果最好!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其成长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至关重要。可是,该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呢?
  一、依据挑战性学习目标,精选、精编习题
  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衡量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并与学生共同制定挑战性学习目标。
  学情是指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意,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新的学习课题时,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技能对新学习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
  学生的学习情意则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包括学习兴趣、动机等。
  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挑战与跨越,其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精选、精编习题时,应根据所拟定的挑战性学习目标,认真分析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组成成分,做到紧扣教学内容,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编制的,设计作业时要很好地利用,但这些习题适合的对象是同一年级的平均水平,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精选、精编一些补充习题。
  据有关调查显示:
  各类作业的频率分布如下:巩固类占43%,进一步理解类占16%,扩大知识领域类占20%,运用类占16%,系统化类占3%,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技巧类占2%。
  这一分析表明,大多数作业要求的是机械学习,极少需要学生动脑筋。
  借鉴上述对作业的研究,教师特别要注意精心选择、编制一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习题,并注意作业承载的教育价值和为预设作业准备的素材。
  二、预设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作业的结构和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差异而设定。为此,可设置弹性作业。
  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挑战性学习目标,设置对大多数学生的有效作业,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再分别作适当的调整,重点是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呈正态分布的,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与挑战性学习目标,先设置处在大多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完成的。
  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做有所得的作业。这些紧紧围绕目标的作业,有助于大多数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对后进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些巩固和运用新知的作业,或设置台阶,放缓坡度。
  即依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反映教学重点、难点或难度较大的作业进行分解或给予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地完成作业,在后进生对若干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
  三、及时反馈,动态生成和矫正作业
  有学者做过有关对照实验,对做作业的两种环境进行比较,一种是学生在家做作业,另一种是把作业安排到学校集体学习活动环境中。
  结果显示,第二种方法对学生成绩的促进作用不亚于第一种方法。小学数学成绩的差异研究表明,授课前做了探索性家庭练习及授课后又做了复习性练习的学生,学习的成绩更好。
  因此,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将综合性、探究性作业安排在课外,将教科书中的大多数常规习题或复习性习题安排在课内口头解答或当堂作业。
  江苏洋思中学的每节课都有15~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让学生练习,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
  教师当堂指导作业与批改课外作业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来源,是动态生成作业及时矫正学生学习的依据。
  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作业和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对作业的优点(包括书写工整、视角独特、解法独具一格)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同时也要深入分析作业中的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对学生提出个别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动态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拾遗补缺。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其成长的过程。教师精心选择、编制习题,在指导、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生成新作业,是其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磨砺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同时,有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