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很齐全!(二)
时间
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朝廷官员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B.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C.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长庆集》,是用籍贯来命名的,他是长庆人。
B.王维的文集《王右丞集》,是用“官职”命名的,当时他官至尚书右丞。
C.李白的文集《李太白全集》是用他的“字”命名的,他的字为“太白”。
D.归有光的文集《震川集》是用他的“名号”命名的,他的号是“震川”。
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这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B.“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这里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C.“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这里用的是“王宫年次纪年法”。
D.“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四月初五日辰刻。
B.时节纪月法。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如:“孟冬、仲冬、季冬。”
C.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即指农历的十一月。
D.纪日法: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还有序数纪日法。如“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还有特定称谓纪日法。如,“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5.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B.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C.社日:农历中农家春日欢庆播种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D.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的代称。
B.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初七、下九: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郞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
C.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赏月佳节。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D.腊日:农历十二月十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日阳生”。
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指太阳偏西)。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C.髡:又称髡首,剃掉犯人头发的刑罚。
D.黥:是古代的的一种刑罚,即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处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重罪的人。
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2.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A(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2.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长庆集》,是用年号来命名的,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3.D(“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是是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
4.D(纪日法。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还有序数纪日法。如,“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还有特定称谓纪日法。如“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5.C(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祀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6.D(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7.D(黥:是古代的的一种刑罚,即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处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8.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9.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0.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1.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2. 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