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五个误区,遵从十条建议,有效提高孩子心理韧性
前段时间看《做家务的男人3》,杨千嬅讲的一个育儿观点,我特别认同:
的确,相比于成功,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即使跌倒,也能很快复原的能力,更重要。
毕竟,无论小到一次考试失利,一次恋爱失败,还是大到高考失利、中年失业,生活中总会充满挑战和挫折,学会跌倒了再爬起来,学会笑对困难,才是我们家长最想让孩子们学会的。
如何让孩子获得这种“面对挫折的韧性”呢?今天的文章就来细致聊聊:
什么是心理韧性?
什么是心理韧性
同样从不利环境中长大,为什么有的人备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有的人却在逆境中重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明明遭遇相似,为什么最终的发展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
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用“心理韧性”这个概念解释了这种差异。心理韧性,又称“复原力“,也叫“抗挫力”,是指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以及受到挫折后,成长和新生的能力。
打个比方,每个个体就好像是一个弹簧,具备高韧性的个体,能在受到外部的打压之后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生来就没有健全四肢的尼克·胡哲
把人生过得比电影更精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遭遇了重大变故的群体中,比如亲人离世,家道中落,遭遇自然灾害,生于贫困等等。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广泛,个体该如何应对压力等话题被更多地关注了。
对心理韧性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Bonnie Bernard 认为,高韧性的孩子具备四大特质:
社会竞争力,括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灵活、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好的沟通能力;
▲《小欢喜》中“厚脸皮”的方一凡比《小舍得》里“每集必哭”的欢欢更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压力
心理韧性,后天可以培养吗?
那么,心理韧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要如何培养呢?
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韧性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虽然受儿童自身特点影响,但心理韧性是动态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不同的时期,韧性高低会有不同。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剧照
培养心理韧性,就好比健身,需要长期的训练和补充营养。后天环境,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心理韧性至关重要。
在人生早期,大脑迅速发育,儿童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出适应系统,比如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父母和他人建立好的关系等等。
▲人生初期,我们便开始学习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事|Photo by Henley, Unsplash
关于心理韧性的误区
1
心理韧性高的孩子不会哭
心理韧性的高低与哭、不哭没有太大关系。哭有时可以看作是压力的释放和宣泄,是积极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韧性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挫折面前有足够的抵抗力,挺过挫折后获得新生。比如,日本一个综艺节目,6岁男孩,一边哭一边继续尝试,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跳过了10级箱子,你能说他心理韧性不高吗?
2
心理韧性高的孩子不需要别人帮忙
正好相反,寻求帮助是提高心理韧性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你今天没考好,非常难过,在好朋友肩膀上靠一靠,或者一起在操场散散步,聊聊天,可以极大地缓解负面情绪。
最佳损友见过我们最狼狈的一面,也给予过我们最多的支持,伴随我们走过泥泞之路。
3
受苦式和打压式的挫折教育利于培养孩子的韧性
一味地受苦和打压可能会起反作用。英国学者对16916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根据儿童家庭的贫穷状况、所在社区的好坏以及所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比如离婚,亲人离世等,将儿童分为高风险和无风险2组。
高风险组的儿童,所在家庭更贫穷、住的社区有更多问题、也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事情。结果表明,与无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儿童出现了更多的行为问题。而无论是在高风险,还是无风险组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越少。
也就是说,在越苦和越高风险的环境下生活,儿童出现问题的几率越高;积极和温暖的教养,是儿童成长的保护伞。
4
男孩的韧性比女孩高
这可不一定,女孩可能更占优势。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约2000名8-12岁的儿童研究发现,女孩在心理韧性上可能更占优势。
女孩比男孩有更高的同理心、更好的交流能力、更能寻求帮助,同时女孩也得到更多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等,这些能力和支持都对提高韧性有帮助。
5
韧性高的孩子生活一帆风顺
生活不可以被预测,心理韧性的高低不是在于遇到的事情,而在于遇到这些挫折和打击后如何应对的能力。
▲中国轮椅冰壶队,一群残疾人,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平昌冬奥会冠军
如何培养心理韧性
美国心理协会为培养儿童的心理韧性提供了10条建议,我把这10点建议大概归纳为了3类:
1
爱自己
2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3
增加对环境的控制感
1、向目标前进。建立一个或多个可行的目标,可以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朝目标前进,并在遇到挑战时战胜困难,从实现小的目标的开始。
2、接受改变。帮助孩子意识到,改变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提前为改变做一个计划,可以从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比如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转折期、在学校被欺负、成绩下滑、与好朋友吵架等等。
如何亲手毁掉心理韧性?
相比于如何做,哪些行为最好不要做,也许对大家参考意义更大。我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做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远离底线,防止踩雷。
1
过度控制或保护
过度控制和保护就好比想让孩子有个强壮的身体,但是家长自己去做了所有的运动,接受了所有的训练,孩子还在家呆着。
3
出面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爸爸,我打不开这个盒子”;
3
只关注负面信息
4
虐待和遗弃
5
忽略社会关系建立
来源 | 果壳童学馆
编辑 | 思维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