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越好,买东西越贵!无耻的大数据杀熟,3·15失声,那就我来扒!
作者:net百晓生
来源 :TOP互联网(hulianwang-top)
今年央视3·15既曝光了360、福特等企业的倒行逆施,也让人们看到了瘦肉精、虚假广告等行业性的严重问题。
然而,还有一种令人发指的现象却在3·15眼皮子底下逃过去了,它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大数据杀熟。
1.
区别对待,专杀熟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今年初,复旦大学一名副教授发布了一份《2020打车报告》,他在过去一年带领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研,收集了800多份有效打车样本,最终得到了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结论一:苹果手机打车最贵
一般来说,我们打车的时候都会使用“一键呼叫”功能。统计数据显示,用苹果手机打车,叫来的都是价格更贵的舒适型车辆。
结论二:安卓手机价格越高,打车越花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卓手机也被分为三六九等,手机价格越高,叫来舒适型车辆的可能性越大。
事实证明,用旗舰机打车明显比低端手机贵不少。
结论三:老用户打车价格高于新用户
两部相同手机打车,同样的目的地,熟客价格明显高于生客,而且生客更容易打到车。
为什么不同手机和用户之间差距这么大?
各位想一下,我们买手机时,大数据早已对我们做过人物画像,什么样的人群买什么样的手机,用什么样的手机有什么样的消费习惯。
平台根据用户粘性和手机类型匹配他的大数据,计算出哪部分用户付款爽快、对价格不敏感,那么这部分用户的价格就更高。
区别对待,专杀熟客,这就是无耻的大数据杀熟!
2.
臭名昭著的大数据杀熟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30年最贵的不是石油,而是大数据。
当互联网巨头们彻底掌握了大数据,获取超额利润就易如反掌。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们的套路有多深!
第一,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曾经说过,个性化推荐就是大数据将消费者分为三六九等,不是顾客在挑商品,而是商品在挑顾客。
也就是说大数据推出了一种千人千面的消费模式,说得更直白一点,淘宝京东给每个人推荐的商品都不一样,这就为杀熟备好了天时地利的条件。
它是怎么操作的呢?
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基础数据和个性化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每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的标签,这就是用户的数字画像,里面记录着所有人的身份信息、收入高低、消费习惯等等,机器就能预测用户行为,进行针对性推荐。
对甲是一种A算法推荐,对乙则是另一种B算法推荐,你连比价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看看,这就是!
只要有个性化推荐,就一定存在大数据杀熟。
第二,差异化定价,看人下菜碟
个性化推荐打开了杀熟的潘多拉魔盒,千人千面卸掉虚伪的外衣,露出千人千价的狰狞面目。
比如典型的“看人下菜碟”:平台对新顾客展示的是低价,对老顾客的价格却高得离谱。
这是因为新顾客会在不同平台比价,而老顾客已经养成习惯不会货比三家。
再比如“新人插队”:打网约车时,大数据会判断你是不是忠实用户,如果是,自然会忍受更长的等待时间,算法就会把新乘客插队排在你前面。
老用户一直打不到车,还以为是高峰时打车人多。
这种基于欺骗达成的交易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
第三,变种化杀熟,防不胜防
要想精准锁定消费者,对平台来说易如反掌,它们越玩越高级,一个个全新的套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
比如说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来定价,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买东西不方便,然后给你看到的商品加价。
再比如根据你的消费记录来定价,如果你买过的东西价格普遍较高,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不差钱,给你加价。
还比如根据你的搜索频率来定价,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时间内搜索了很多次,大数据就会认为你急需这件商品,给你拼命加价。
当然,还有最无耻的——控制商品的可见性,直接把价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买贵的。
这就是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夺笋啊!
3.
警惕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杀熟
21世纪什么最值钱?
不是人才,而是数据!
差别对待,专杀熟客,你永远不知道互联网巨头们的底线在哪里!
第一个出来挨打的应该是阿里
阿里对数据的重视无人能出其右。
事实上,在马云治下,阿里巴巴将数据看成是它的生命线,通过其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国人的一举一动及行为偏好都尽在其掌握之中。
2017年淘宝推出千人千面,他们造出这个高大上的新词,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淘宝界面都不一样,都基于算法进行“量身定制”。
千人千面极大避开了用户之间的比价行为,大数据杀熟从此畅通无阻。
举个例子,去年3·8节,淘宝大数据杀熟翻车,一款洗面奶,5个用户5个价,花88块买的天猫vip会员价竟然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