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哥学习笔记(2021.3.19)
一个人越肤浅,越容易向罪恶妥协,在这个意义上,放弃思考其实是放弃人的道德责任。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认为他们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开跑车,住别墅。但是他们也有很多苦恼,尤其是厂二代,努力一辈子也许也无法超越父辈,自尊心强的会很压抑,公司里面元老,表面客客气气,但私下小动作不断,本质上就是不服气。但有一说一,素质是很高的,这个和他们高规格教育,从小的熏陶,再加上身边的优质圈子,脱不开关系,不会和暴发户一样,有点钱就飘天上去了。他们对电商、自媒体、短视频充满了兴趣,也有独到见解。其中有一位告诉我,去年折腾直播带货,花几十万请了运营,毛都没有卖出去。后来请团队拍摄,烧钱做推广,来来回回折腾了过百万了,还好今年刚刚做出成绩。
普通人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试错成本,他们亏点钱无所谓,多失败几次,经验就来了,普通人一次,就够呛了。
首先,承认自已是资质平平的“常人”,小时候就不是天才,以后也不会是。所以,随喜赞叹天才的成果,对自己的标准,是只要把事情做到“常人”所做不到,我就可以对自己满意。我也才能对自己满意。
上周参加武志红老师的讨论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许多孩子父母一直在说:我们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但孩子看起来并没有健康快乐。这期待的预言,好像不那么准啊!
武老师脱口而出:那是因为这个期待不是真的!
小时候以为自己是鲁讯,进了社会觉得自己是闰土,现在才知道自己其实是猹。
许多时候高人表达善意的方式,就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听懂听不懂,真的是全看修行了。所以说段位相差太多的社交其实没太大意义,因为除非手把手教,否则就算人家大发慈悲给你指出金矿在哪里,你也茫然不知所云,还以为他拉着你看风景呢。
语言这个东西,一开始我们练习把短话说长,这是技术;后边发现,说多了不代表效果就好,于是就变成了追求把长话说短,说到点子上,说到心坎里。练说话,其实在于练心。不论长话短说,还是短话长说,都要由心而发,技艺只是自然而然的附属品。有人说话慢,有人快,没有哪个更好一点(有人说要慢点说会好),如果心没有调整好,不论说的快慢,效果都不会好,强上技巧也会显得突兀,僵硬,更难看。所谓的渐入佳境,指的是你的心里变得光明。
代孕是强者的游戏。过去,哪怕是顶级的女性,如果不愿意多生,或者生不了一大堆,也只能下嫁或者睁只眼闭只眼。最顶级的男性,为了要更多的后代,也不得不对孩子母亲的质量降低要求。哪怕最普通的女性,只要能生,也有机会上迁。这种机会,以后越来越少了。
现代人的几个初老症状:
1. 开始喜欢粉色了。
2. 一心只想着搞钱。
3. 觉得身体健康很重要。
4. 解决问题的方法“算了”。
5. 开始接纳不爱吃的蔬菜。
6. 头像背景不再频繁更换。
7. 自拍越来越少,风景照越来越多。
8. 越来越感性,会为某首歌某部剧哭成泪人。
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很大。90年代初,中国吃到人口的红利,当时中国工资低,无数外企涌入中国,想占用廉价劳动力(较欧美日韩而言,当时中国的工资很低),很多人吃到了外企的福利,每年10%以上的加薪。但庞大的人口基数终会老去。当时吃到人口红利时有多爽,未来的养老压力就有多大。随着劳动成本和税率的暴涨,外企也开始撤资,寻找更廉价的国度。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那就是所有关系都是可以结束的,任何人离开你、你离开任何人都是OK的。
贝泰妮的董事长说过一件挺有意思的对比:美国人花一千块钱锻炼,花一百块钱吃保健品,10块钱吃药,1块钱抢救。国人花1块钱锻炼,10块钱吃保健品,100块钱看病,1000块钱急救。
你可以把人看做是一种高级智能程序,虽然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带宽(精力)也是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千头万绪,怎么才能减少精力的损耗呢?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心智自动运行,不再损耗你的注意力和精力。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的「快思考」,让一些事情成为下意识的本能,就不需要下意识地控制,也就不会再消耗脑力了。
人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一个人要像打磨一部作品一样打磨他自己,终其一生。所以只管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减少对结果的幻想,这样的进步才更加高效。
BBC曾经发表过一个喝茶方式与社会阶层关系的调查,大体上社会地位越高喝得越清淡,在茶里加奶的通常是体力劳动者,再加两块方糖的,那就是妥妥的建筑工人。生活水平越高吃得越清淡,大概是个普通现象。
查理芒格曾说40岁以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我想,也许他的意思是,心理年龄不到40岁的人,未曾经历真正的风雨和历练的人,是很难有这种超常的定力和淡泊的风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