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强脾弱的孩子要如何健脾补脾?
儿学堂
学了那么多,目的是要会用!周末我们花上1分钟的时间,看看在生活中怎样实际运用吧!
胃强脾弱的孩子
要如何健脾补脾?
以下是真实案例
如果是你的宝宝,你会怎么做呢?
问:
孩子3岁8个月,一直给他吃很多了,也有吃补脾补气的,但是身高体重均为中下水平,体质一直较弱,动不动就受凉打喷嚏。
1月中旬感冒咳嗽,吃了西药,之后发现小孩脸、手、脚底均黄。2月16日脚趾缝痒,长很多小颗粒泡泡,抓到破皮,很痒难忍,擦了炉甘石有所好转。现睡眠尚可,饮食正常,每日均排便,但偏干硬;每天打几个喷嚏(以我的了解是受凉而不是鼻敏感)。之前吃保济口服液三天,每天两个。
学习脾胃课后我推断她是脾胃虚弱,导致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现阶段以素食+四星汤调理,连续几天到不再积食,就开始健脾补脾,可行吗?一直生病学习都跟不上了,我很焦虑。
答:
孩子积食、反复生病、身高体重不长,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就是脾虚,导致孩子营养无法吸收。
脾虚就会动不动积食、消化状态不好。那么,家长就会问了:脾虚、消化不好,不应该是没胃口、不爱吃饭吗?为什么孩子还会胃口很好,动不动就喊饿?
有这样表现的孩子,我们称之为“胃强脾弱”。意思就是胃的功能过强,胃火很旺,能接收很多的食物,总是感觉饿。但是吃完东西后,胃粗略加工就丢给了脾去运化,但是脾的消化功能差,接收了大量食物却消化吸收不了。这样,就会出现孩子虽然吃很多,却不长肉不长个的情况。
孩子脾虚,体质就差,就会动不动就生病。“本虚”往往就会出现一系列“标实”的问题,比如长湿疹、皮疹,比如腺样体肥大,再比如很高发的过敏性疾病像鼻炎等等,都是因为体质的“虚”,具体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脾虚。
所以,胃强脾弱的孩子,重点在于“脾弱”。调理好脾虚,像便秘、长疹子等等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
借着这个案例,我给大家分析一下,胃强脾弱的孩子,应该怎么养护脾胃。
总结一下这个孩子现在的问题:
1、小孩体质差、容易生病,脸、手、脚底均黄,舌淡白,是脾虚;
2、大便干硬,舌苔白厚腻,是积食的典型表现;
3、积食的同时胃口很好,是胃强脾弱;
4、脚趾缝瘙痒难忍、小水泡,可能是真菌感染,提示抵抗力下降,长期脾虚导致的正气不足。
这个孩子目前为胃强脾弱兼有积食的状态。“胃强”其实是相对于脾弱而出现的,脾的功能相对偏虚弱,胃的功能就相对亢盛起来了,所以根本是要解决脾虚的问题。
对于胃强脾弱的积食,需要用攻补兼施的原则。单纯地消食导滞,就等于只是把脾胃中积滞的食物清扫了,但是脾胃的消化功能低下,还是会一吃就积食,需要增强脾的运化能力;但是单纯地补脾,等于给堵塞的脾胃硬塞补品,不仅补不进去,还会加重积滞。因此,胃强脾弱的孩子,需要攻补兼施,家长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
1、积食时,首先减轻脾胃负担
积食日久容易化火,继而出现胃火亢盛的情况,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胃强”,胃强的孩子,吃得比没生病时多,并不是胃的功能真的变强大了,而恰恰是因为胃的受纳功能紊乱,出现胃功能亢进,才让人产生“胃强”的错觉。
脾胃积滞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孩子饮食减量1/3+素食3天,少添加调味剂,不要喝补益或者肉汤,减少脾胃肠道的压力。
不要担心孩子饿。适当的饿,才是锻炼脾胃最珍贵的礼物,能够保护孩子脆弱的脾胃,避免遭受过量的食物摧残,让脾胃能够放松一下,才能更好地工作。
2、不建议长期素食,消积效果不好就要攻补兼施
清淡饮食配合助消化2-3天如果效果不明显,就要慢慢恢复正常饮食,不能长期素食。
这个时候就要“攻补兼施”,一方面消积清热,一方面健脾益气。
典型的胃强脾弱,可以考虑用桃苓汤。桃苓汤由五指毛桃、土茯苓、芦根、鸡内金组成,五指毛桃补益脾肺,土茯苓清热祛湿,配合芦根生津除烦、鸡内金健脾消食,全方能调和脾胃、消积祛湿,既能补脾虚和消积滞,又能清降胃火,解决“胃强”难题。
家长同时要掌握两个健脾养胃很好的两个方剂:健脾养胃方和白术佛手汤。但是这两个方要搭配三星汤或助消化的食疗方使用,就能有很好的攻补兼施的效果。同时像七运汤、云术消积方也是很适合长期脾虚,需要攻补兼施展的孩子。这几个方子的辩证使用,具体选用哪个方子更适合你的孩子,我在《儿童食疗方》中都有详细的讲解。
3岁以内的孩子,孩子脾胃功能更不成熟,可以多使用小儿推拿来辅助调理。
3、要每天判断消化状态,及时调整饮食和方药。
案例中的孩子用保济口服液和四星汤,这两个方子是单纯消食导滞的方子,而且以消积热为主,性质偏凉,如果用后孩子还是积食,不适合长期使用。
调理脾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家长每天都要做好10秒法,判断孩子消化状态。其中重点要学会一些基础舌像的判断:如果孩子是舌红苔厚,消积健脾要兼一点清热;如果孩子是舌淡苔厚,就要避免寒凉,饮食多温补。
总的来说,孩子胃强脾弱,要特别重视对脾胃的顾护,家长要学好《儿童脾胃课》,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顾护脾胃的喂养方法,并落实到日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