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穴书评|担任韩国总监的“日本明治宪法之父”,可以翻案了吗?(3159字/8分钟读完)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伊藤博文》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作者:[日]泷井一博

本书简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

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

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在当代的主流话语里,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反抗」史。而在这个叙事中,日本扮演了最重要的反派角色。
中日甲午战争,打垮了大清在亚洲的尊严;伪满洲国时期扶植的傀儡,初露日本侵略的端倪;而全面侵华,将中国打得满地疮痍。
对于中国来说,这段历史中的日本是一副侵略者嘴脸,即便做出一些世界性的「功绩」和「成就」,都是过大于功,没得翻案。
我们可以称它为侵略者的「原罪」,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当然是【min】族主义了。
【min】族主义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产物,当年梁启超等人将它带到大清时,断估不能料到对后世有多大的影响。而到了今天,我们平日所讲的爱国心,全都来自这股力量。
让我们暂且放下这样的意识形态,重新审视近代历史发生种种,有没有可能?
我想,这就是泷井一博的研究著作《伊藤博文》翻译进来时,面临的困境。
伊藤博文,日本明治宪法之父,建立了日本的立宪制度,四次任日本首相,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来给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过改革方针。日俄战争后,伊藤博文的工作重心放在日韩关系上,他迫使大韩帝国签订不平等条款,将其变为日本的保护国,最终让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作者泷井一博声称,所写此书是为了辩驳时下一些观点,改变一般人对伊藤先生的「刻板」印象。它不算一般意义上传记,更像是一幅侧写,专门聚焦伊藤博文在日本的改革成就。
《伊藤博文》豆瓣评分7.8,有点高出我的预料,然而评分人数无几。不是说它不值这个评分,而是看来它还没有受到大众读者的亲切关注。
毕竟,学生青年、贩夫走卒、明星艺人、商贾经理都可能捧起这本书,评价自然不同。读历史要保持一种客观立场审视而不轻易评判,这句话,似乎仅适用于研究历史的人。
对于大众来说,没有这样的思想包袱,况且人天生爱评价物事,如此一来让读者读《伊藤博文》时不要戴有色眼镜,确实是个挑战。
伊藤博文所处的时代,是日本遭遇「黑船事件」后终于打开了封闭的国门,向西方学习,图谋富强。
明治维新时期,伊藤博文积极主张把「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习尚、教育、生产」的「开明风气」移入日本,使日本进入开明诸国之行列,迅速膨胀,成为亚洲的「文明国」。
伊藤博文的功绩在于将君主立宪制成功移植日本,其政治生涯的成就主要有三:
首先是渐进主义
从立宪国家的构想到制度落实,伊藤博文的渐进主义,为日本政治带来可观的成效,反观当时的环境,整个亚洲充斥着一股迫切求变的风气,尤其是大清帝国,从保守、洋务、改良到ge命,政局动荡不安。
伊藤博文深入了解西方政治学说,尤其是施泰因的国家说,回到日本后谨慎推行改制,步步为营,确实不可多得。
接着是国民政治
伊藤博文注重实业,认为新的国家应由习得「世界有用之学业」的新人类来肩负,为此,他很早就设想开办作为知识机构的「大学」。但与大隈重信所提出的「政论型知识分子」不同,伊藤更关心用「科学」克服「政谈」,在他看来,「欲就高等之学者,应专期实用,精微密察……而暗消浮薄激昂之习。」
所谓浮薄激昂之习,是因为「政谈之徒充斥都鄙」。相应的,如作者所说,伊藤博文的局限性在于对【min】族主义认识不够充分,这在日本这个单一【min】族国家来说,尚且显露不出问题。但到了他担任韩国总监时期,【min】族主义就成了他跟韩国民众之间最高、最厚的壁垒。伊藤博文认为「政谈之徒过多,非国民之幸福」,在韩国的语境里,无论怎么理解都是一种【zhengzhi】打压。
最后是政【dang】统治
立宪制度的落地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分权。为此,伊藤博文亲自组建立宪政友会,完成了从「dang」到「会」的蜕变。立宪政友会是向内阁输送人才的基地,而不仅仅代表某个团体向帝国争取利益。
不过,由于改革过程中军部的权力没有处理好,军部跟旧势力有着复杂紧密的联系,后来它渐渐独立出去,最终成了昭和时期jun国主义制度的基础。从这一点来说,当时宪法改革形成了包括军部在内的三元体制,也算是伊藤博文的一个败笔。
对于伊藤博文来说,日本要成为与国际社会为伍的文明国,就先谋求【zhengzhi】体制和国民意识的改革。实现了文明国的体制后,伊藤博文对制度构建十分自信,甚至大开国门让外国经济蜂拥而入。
其实这里,暗含着伊藤博文对待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一种态度,即日本是文明国,其他国家是不文明的。
这样的态度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再熟悉不过,大清国门未开时,不也是自称「天朝上国」么?所谓近代中国的「屈辱」,一定程度上还是【min】族的自尊心受挫,而这又是当时东西方国家碰撞时不可避免的阵痛。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维护住大和的尊严,但始终没有抵住jun国主义的诱惑,而发动大陆扩张计划。在日本的视野里,这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开发,【jun】国主义所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竟也是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的。
那么,暂且抛开德意日法西斯联盟不谈,日本成为伊藤博文眼中的文明国,而文明国又是当时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模样。但日本侵占大韩大清在当时就合乎情理吗?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也是受「黑船事件」被迫打开国门的,而伊藤博文所说的文明国,软是「国民【zheng】治」,硬是立宪制度,这都是向西方学习借鉴的结果。日本近代崛起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防止西方国家侵略、代理统治整个日本。
但是日本崛起后,无视邻国「救亡图存」的需求,反而侵略统治,甚至压制其中的【min】族主义运动。
我之所以讨论上部分,不是为了控诉日本jun国主义,揭发伊藤博文的丑恶嘴脸,是为了讨论下一个问题:
能不能说,如果没有韩国【min】族主义思潮,伊藤博文就不会被暗杀,在韩国的改制也可能成功?
答案是不可能。
可以说,伊藤博文的失败是注定的,虽然他本人对【min】族主义关注颇轻,但在亚洲国家谋求解放和独立的时代环境下,任何敏感的动作,都牵动不同【min】族的尊严和利益。
伊藤博文作为政治家的成功,原因之一是挽救了近代日本在国际上的尊严,这在他担任韩国总监时,是不可能想不到的。
作者提到:
伊藤博文作为韩国总监具有「亚努斯」的两副面孔——一副是「文明」的传道士,一副是日本宪法的改ge者。
伊藤博文主张的文明【zheng】治,希望提高韩国国民的文明程度,生成议会政治,让韩国走上独立的道路,与日本建立起日韩同盟。这究竟是伊藤博文的梦想,还是他想摆脱的噩梦?
作者终究还是忽略了伊藤博文在整个时代舞台上的位置。
我们可以抛开民族主义的成见,不把日本看成一个侵略国家,但韩国要走出帝制,是否真的需要伊藤博文逼高宗退位、签订「日韩条约」、解散军队来帮忙改制呢?
况且,还是自诩渐进主义的日本内阁首相?
近代历史之间的国族纷争,其实没有敌人,只有对手。我也无意将日本【jun】国主义妖魔化,但即便理解日本的「攘外」战略,也很难认可此公在日本以外的成就。
作者倾向于将伊藤博文定性为「知性政治家」,理由是他在日本实行「知型改制」,确实是不可否认的成功。
然而,这只是很小的一副面相。
要改变一般人对伊藤先生的「刻板」印象,不能不谈更多的功过,这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发现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