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化验员“歧视”?你正确认识这个职业了吗?
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有的称作科学家,有的称作技术员,也有硕士生、博士生等等。这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如果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这样的系统就会有较高的科研效率和产出。但是,在我们中国,有个看起来似乎不应该是问题的事情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研的技术员问题。
不同的人对技术员在科研中作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一些人认为,技术员要做的是重复性劳动,在实验室研究人员的要求下,去认真完成一些辅助性科研任务,是创造性低、稍加培训就可上手的工作。相应地,技术员不应该对工资有太高的要求。
正是上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导致一种“技术员歧视”,使得中国科研系统中技术员队伍出现严重问题,技术员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高水平技术员不断地流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某些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可信程度在不断降低。
事实上,好的技术员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我的导师的导师、中国脑研究的先驱张香桐教授就很厚待当时的技术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家的待遇、PI(主要研究人员)的待遇在不断地提升,但是技术员的待遇问题直到前几年才进入到我们决策者的视野。试想一下,是不是光靠PI们自己或者他们所带的学生就可以做出完美的实验?如果一个实验室没有高水平的、敬业的技术员、没有受人尊重的技术员,只有那些被认为只能够做重复劳动、待遇低下的技术员,这样的实验室能够出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吗?如果真有几篇“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出来,能够经得起其他实验室的检验吗?
技术员从事的所谓技术性的工作,其实也是有很强科学含量的工作。不能够认为,我们现代的研究有众多先进的仪器辅助,技术员就可以像个机器人那样做重复的工作,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就是不懂科学研究。机器运行得是否符合规范,研究结果是否受到了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不亲自做实验的人是根本无从得知的。一个实验室,没有一个可靠的技术人员,尽是一些刚入门的研究生,或者再加上一些也是自学成才的师哥师姐,以及一个不停地出差、开会、写报告、申请课题的导师,这样的实验室,与其说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不客气地说,就是在瞎胡闹。这样的实验室,实际上是拿着纳税人的钱进行着低级的科学游戏。不错,毕业出来的学生各自都发表了一篇或是数篇SCI文章,但是,这些文章的科学含量究竟如何,他们自己心理最清楚。那些硕士、博士一毕业,眼睛好像都看着远方、看着国外,却不知道该低头看一看自己的脚下,一路走过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道路。
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不是点缀,都需要在各自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工作,也都需要获得平等的尊重。如果缺乏一些重要的零件,其他的部分真的能够“代偿”吗?缺乏好的技术员的实验室,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技术活,这是必须的,但是,学得对不对就天知道了。另外,为了把实验做好,有的学生确实很努力地学习了大量的技术性的知识,可是,临到毕业完不成规定的实验,就只能不断地延期、再延期,实在不能延期了就考虑用其他方法毕业了。另外,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学生毕业了就等于技术中断了,再进来的学生又得从头来,而且还是自学的。这样的实验室效率其实是非常低下的。
现代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技术越来越复杂,可是有的科学家的思想还停留在文革前的自力更生年代。可以花钱买的舍不得买,就自己做,做又做的不专业,还浪费了参与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时间是衡量生命的尺子,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固然不错,但以浪费科研人员生命为代价的省钱,却又无法做到和国外科研水平相匹敌,这样的省钱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购买不太昂贵的商品化的科研设备,然后再训练一个专门的、有敬业精神的技术员,可以对实验室的科研和技术力量有个持续的支撑作用,不至于在学生毕业的情况下导致技术断裂、从头再来。不了解技术员的作用,自然就不知道如何组织和管理实验室,如此,实验室成员就很容易各自为政,做一些低水平的工作,科研的积累性就无从说起。
要重视技术员的作用,就要清醒地认识到科研人员和技术员工作性质上的差别。科研人员需要懂一些技术,但却不能够代替技术员的作用,不懂得这一点,就很可能把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当成技术员长期使用从而浪费了这个科研人员的价值;技术员需要懂得一些科研方面的知识,否则,实验一旦出错,就会对科研工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是我们不能够像要求科研人员一样要求技术员懂得那么多的理论,只要这个技术员能够按科研人员的要求严格做好相应的实验即可。
由于学科的不同,技术员所具备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不能够因为技术员工作的性质而不被他人尊重,这一点更需要从经济上和职称上得到体现。离开了技术员,科研人员又会有什么科研成果呢?所以要发挥技术员的作用,就要从尊重他们开始。
文章来源于科学网陈南晖博客,转载只为分享知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