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之用药,如使少林棍——宋祚民先生学术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本文为李辛在2014年年底《宋祚民先生行医72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发言稿,收入《颂橘草堂医汇》。

宋祚民先生,国家级名老中医,1944年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师从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

宋祚民先生学术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余大学至遇见宋老前的十年中,临证偏于东垣与仲景诸法,用药以“温阳、温中、温通、行风气”为多,于体质、病情相对单纯的病患,方效尚好,唯在神气敏感、体质虚弱,尤其内有湿热、郁滞,或气机不畅,甚至气机逆乱的病证,常常出现初期有效,后续难以深入的困境。

余亦常引用东垣以行风气药,如荆防柴羌独,佐以石膏、黄连、黄柏,以开畅气机,清化湿热之法,时觉药性过重,于体质敏感、气血纤弱者,常有过或不及,难以权衡。常常思考,用药如何能深入细密,以施与此类病患。

1997年初,余在北京炎黄国医馆创建时,得谒宋老,2000至2002年底,有幸每周两次伺诊抄方,余尝以此惑请教宋老,宋老笑对“汝之用药,如使少林棍,打中有神效,不中则伤人”。

余闻之如梦醒,渐渐体悟老师以忍冬藤、枇杷叶、芦茅根、桑白皮、地骨皮、公英、连翘、苏叶、苏梗、佩兰,生谷芽、生麦芽、莲子、藕节,肉苁蓉,菟丝子等清轻柔润之品的用意。

学生于2004年正式拜入尊师门下,得大裨益。临床实践应用十年,多有体会,今不揣鄙陋,参杂己见,点滴汇之,以为共享。

一、药有刚柔之别,以合人体体质、气机、病机之异

刚柔者,清代医家石寿棠《医原用药大要论》有云:“《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指出用药处方要注意体质刚柔与药物气味相合。

药物的气味厚薄,是调整刚柔的关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

气过厚,则发热,容易壮火食气;味过厚,则归于形,多致泄泻,如东垣所谓“直入肠府”,不仅容易伤中气,而且影响升降之气机。

宋师所述之“柔”药,多指调补中下二焦之品。

气多以平或平凉,或微温、微寒,味多甘平或微苦微辛,气多平和,味多甘缓。处方总以平补,润补或凉补为主,不燥不火,不粘不滞,补益之中,寓流通气机之意。临证中,此法常用于中下二焦虚弱之质。

07年,余尝接治一六旬老妇,本为轻度胃溃疡,被误切三分之一胃,又因体质虚弱,伤口愈合不良,每月胃镜一次,至今已历八月,共六次胃镜,因每次胃镜诊断结果均告知伤口未合,导致精神极为紧张,多方转诊。

医多补益气血、运化中焦,如党参、当归、白术、枳壳、半夏诸品,且剂重味杂,服之不惟无效,且胃痛心慌加重,体质、脉象、面色现极虚弱之象,每日仅可进少量流质,此为药之气味过厚之过也。

余以宋师清补脾胃以复生机之法,方以生谷麦芽、太子参、生甘草、茯苓、莲肉、炮姜、五味子,佐以小剂生芪、砂仁。服用当日,老妇即觉胃中安和;五日后胃纳渐开;一月后,胃气渐强,酌加炒白术、肉苁蓉、巴戟天、白人参须小量,以助化源,生气通达;三月后,体重渐丰,再入当归、厚朴类行血通肠胃之品。后胃镜复查,愈合良好。此药之刚柔效用之验也。

盖虚弱之体,非柔药不能化,故非此不能斡转气机。

盖气机一转,升降开阖自复,三焦之湿热淤血郁滞亦易流行外出。此法中正平柔,不似姜附苍术寇仁木香当归之气厚燥热而易升阳动火,亦避免了生熟二地龟板阿胶之粘滞,不过度扰动人体本来之生机、气机。对于脾胃虚弱不运和元气虚弱,三焦气机不行者尤为适宜。

宋老所常述调补中下焦之柔药如下:

一、     “生谷芽、生麦芽、莲子、藕节、生甘草、太子参、白扁豆、薏苡仁”之属,此中焦脾胃之柔药。

临证时,诸体质虚弱,或胃弱不运而兼郁火,或兼湿者,若投以炒白术、苍术、黄芪、党参,有助热难化之症,柔药宜之。

二、     “山药、莲须、芡实、桑葚、肉苁蓉、菟丝子、生杜仲、巴戟天、何首乌、山萸肉”之属,此下焦肝肾之柔药,较之“生地、熟地”,无粘滞之弊,较之“仙茅、狗脊”无燥热之偏。

当今之人,嗜食肥甘,辛辣烟酒,四体不勤,神思过用,泄散于外,故多见湿热毒内郁,而元气精血亏损,中气虚滞不运。

此类体质,如补之以气厚之品,常热生燥起,补之以味厚之品,则碍滞而难化。临证中,如用“八味、六味、左归、右归、生熟地、枸杞、仙茅、狗脊、龟板、鹿胶”运化不及者,可选用以上诸品。

二、轻可去实,用药贵在流通

宋师早年深研温病学说,曾言:温病用药,贵在轻灵流动,轻可去实。

药有轻重之说,如《本草纲目.序例》,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经。”又曰“轻可去实”,时珍曰“轻可去闭”。从正曰“《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

所谓轻者,不仅指全方剂量之轻,亦气轻味薄之意。《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味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此法多用于气机壅滞之证。

宋老为儿科大家,幼儿脏腑脆弱,气机轻灵,神气敏感,临证之时,辨证准确固为安全、取效之前提。然药之选配,剂量之酌,亦不可忽视。

2010年,余曾诊治一出生五十余日,发热、输液三十日之患儿。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无法控制病情,曾延中医治疗,亦多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消食和胃之品,而不效。

当时患儿每日发热3-5小时,汗出则退,反复发作,舌淡苔浮腻,面色淡黄,尚有红晕,面部皮肤略浮肿,不欲饮食,大便尚可。此输液太过,水气停滞之过。

此患儿体质尚强,先发热之时,因予输液,致寒湿固阻气机,郁而化热,致气机运转失度,其发热往复之象,乃正气回复,起而抗争,此正气未败之象。

然因其雏龄体弱之质,湿热阳郁之病机,前医多以“小柴胡汤”或“参苏饮”,“荆防败毒散”,多辛甘温热之气强,助热而发散太过;以银翘芩连加枳实杏仁半夏之属,药杂剂重而味厚不宜。此剂量气味过重之弊。

乃取平柔补中,轻灵流动之品,淡竹叶、竹茹,炒白术、白茯苓、苡仁、砂仁、车前草、太子参,一剂而热退,三剂热势已停,后以四君子加莲子、乌梅、苡仁、木香调理两周而全愈。

此案所用“轻可去实”之法,不似姜附荆防柴羌独之气候燥热燥热而易升阳动火,亦避免了连柏芩军之苦寒滞碍气机,伤败中焦之弊。

此法不惟用在外感温热诸病,亦通用于内科诸多病症,如肝病,心脏病,强直性脊柱炎,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患者中,体质壅实而瘀热在内,气机郁滞而表里不畅,脉络淤滞者。

邪正交争于上者,多以忍冬藤、枇杷叶、桑白皮、地骨皮、公英、苏叶、苏梗、荷叶、竹叶、车前草子、薄荷、桑叶、佩兰、连翘、芦根之属,以轻开上焦,疏透气机,引热外出。

郁之于中焦气分者,以佛手、香橼、砂仁、陈皮、白蔻、苡仁、厚朴、竹茹之属,以柔正中焦,复其升降,引气下行。

临证中,如以“木香砂仁,干姜茱萸,补中益气,平胃,藿香正气”之类欲补中运中而不达者,甚或气逆火盛,烦躁发热者,可以此“轻可去实”法一试。

停之于下者,多以泽兰、王不留行、水红花子、水蛭、三七、槟榔、红花、桃仁、萹蓄、瞿麦、赤小豆、白茅根、大小蓟、茜草、蒲黄、丹参、紫草、侧柏。

2008年,曾接治一肝癌化疗后患者,原为政工干部,此金气太过之职,又家事不和,婆媳不睦,多年无交流舒展,气机郁而不发,且常年缺乏运动。盖运动者,通行气血,舒运经络,畅达木气之法也。

其人之脉弦急而劲,面颊赤红隐隐,口中气热而臭,大便不畅,行坐之态拘紧,常觉右肋下紧掣时痛,纳少,胃时隐痛,反酸多年,舌赤红,苔薄腻而少津液,舌下青筋瘀黑,性急而时头痛,寐差且神不定。此阳气闭郁之证。

治之以宋老所授之柔肝、通阳、通络、化湿之法。

以桑叶、桑枝、竹叶、忍冬藤、蒲公英、菊花、芦根之属,以通达上焦之阳气。

以苡仁、蔻仁、砂仁、厚朴、陈皮、枳壳、枳实、花粉、生谷芽、乌梅、内金、佛手之属,以运化脾胃,通达中焦之阳气。

以生牡蛎、珍珠母,紫石英,水红花子、鳖甲、红花、地龙、泽兰、生蒲黄、三七粉、丹参、仙鹤草、紫草、旱莲草、茜草、赤小豆之属,通达下焦血分之淤阻。

以上诸药,顺势合度,斟酌用之,前后调理两年,至今患者健在。

此“轻可去实、贵在流通”之法,不仅适用于外感,亦可通行于内科诸证。

盖当今之时,人多困伤于现代生活方式:五脏精气亏虚于内,湿热食痰壅困于肠腑之中,其外者,表气不畅而有郁闭,在内者,多血分瘀滞,气机郁滞,精虚气弱而邪阻神浮,此类体质,不再适宜辛香温燥以动气血,苦寒败中贻害生机;更不适合长期重剂使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气味皆厚之物。

轻可去实、轻灵流通之法,具体遣方用药,还是要根据当时患者的状态加以选择调节。这些看似轻柔的药容易被医家忽视,甚至有片面观点,认为温病学派之药,都属轻描淡写之剂,只可治疗外感温热,与内科诸证无力,这是一个偏见,在认识宋老之前,我曾犯此病。

三、通阳不在温

宋老尝言:“通者,行也,阳者,气也,三焦者,元气通行之府也”,通阳,即通达三焦之气机。

宋老认为:“通阳与回阳、温阳有本质的不同。回阳者,阳气之衰竭,故曰“回阳救逆”。温阳者,用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熙也。”

通阳之法,多以“辛平、甘平,辛凉,味苦微辛”之品。用于正虚邪阻所致之阳气闭郁之证,非阳虚、阳亡之虚证、寒证、危证,故在避免使用温热药的情况下,运用通阳之法,使阴阳顺通,三焦气机流通无碍。

如芦根、生姜皮、忍冬藤、佩兰叶、防风、荆芥、石菖蒲诸品,乃通行上焦,兼通心肺之药。

枳壳、佛手、陈皮、藿香、蔻仁、砂仁、厚朴、薏仁、茯苓皮,中运脾土,通达四末。

白茅根、赤小豆、路路通、通草、滑石、竹叶,下施肾气,淡渗通利,是为下焦通阳之物”。

总以运行三焦气化,气行则阳通,阳通则邪达。

通常之通阳行气的药物,性味多偏于辛香、温燥、走窜之品,如麻、附、细、羌、吴萸、生姜之属。对于体质、病机偏寒闭者,多可应用。

然现代人之体质多虚多郁,病机多挟热挟湿,虚实并存,湿热相杂之证,如用上药,常有助热伤阴,通行发散太过之弊。

尝治数十例儿童过敏、湿疹、皮炎诸证,此阳气与湿热寒邪夹杂,而闭阻于肌肤、皮毛,多兼中焦湿热食滞之证,如以羌、防、荆、桂之属开宣表气,多易致病情加重。乃以忍冬藤、桑叶、桑皮、茜草、菊花、芦根之属,轻开上焦,配以谷芽、苡仁、花粉、乌梅、茯苓以柔运中焦,皆取效有验。

上述之“柔药”“轻可去实”“通阳”三法,为笔者跟随宋师学习体会最深,受益最大者。

三法看似各有所别,其本一也。总以微苦、微辛、甘、淡、平,微温或微凉之药,通行气机之为大旨,气机一转,淤阻邪浊自然随汗便而出,此法中正平和,不动气血,不伤正气、阴液,药轻味淡而疗效确然。

读者如欲深思者,当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开阖走守、刚柔、轻重、缓急”中求之。

李 辛
2014年

附,2015年李辛在某中医微信群中就医师讨论伤寒温病学说孰是孰非的观点写的小诗。

人生不过百年,

难抵气运半点,

局处病种所限,

各自阐发己见,

寒热本是外相,

气机神机化显,

辩证论治体系,

不同工具自选,

拔刺穿针引线,

误用榔斧火钳,

寒温厚薄刚柔,

当合病机气血,

全在医家贯通,

工具多多益善,

运用存乎一心,

深研古书实践。

- END -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