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补阳圣方”!治反胃、烧心、反酸水,中医思路很精妙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景岳全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中医的思路问题。
中医有什么思路呢?
中医的思路,源于中医学对身体、疾病的独特理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
比如说,我们经常能体会到的反胃、反酸水、吃完东西烧心的症状,你能想到,可能和阳气不足有关系吗?
来,看一张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55岁,什么毛病呢?就是总感觉前胸、胸口部位有烧灼样的疼痛,反酸水,还容易咳嗽。
这个情况反反复复发作1年了。最后,他到医院诊断,认为是反流性食管炎。
但遗憾的是,经过对症治疗,效果很一般。虽然胸骨灼痛能缓解,但是咳嗽、一到晚上就有痰涎酸水上泛的现象依然存在。
怎么办啊?他决定还是看看中医吧。
刻诊,见患者胃胀,食物咽下去的时候有痛感,咳嗽,晚上痰涎上泛,饭后容易反酸水,晚上有时候不敢平卧。在平时,则容易腰酸困乏、大便稀溏、容易腹泻,体型偏胖,满色黑,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象沉细而弱。
医师想了想,给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制附子(先煎)10克,肉桂6克,熟地黄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仙茅15克,巴戟天10克,党参15克,白术18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厚朴12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结果如何?药用14剂,诸证息平。
患者当时乐坏了,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这里的道理一点都不复杂。我给你仔细分析,你一看就懂了。
我跟你讲,这个人的根本问题,在于脾肾阳虚。
你看这个人,有阳虚的问题在。腰膝酸软乏力、大便稀软、舌苔白厚而腻、脉沉而细弱、舌体胖大、面色黧黑,身体肥胖,这些都是脾肾阳虚的写照啊。
脾肾阳虚,和反酸水有啥关系啊?
第一,中医里头不知道反酸的确切机制。你返上来的酸水,中医看就是痰湿。痰湿为什么会上犯啊?第一个和肾阳不足有关系。本来嘛,肾主水的气化、代谢。肾阳不足,肯定要出类似的问题。其次就是脾阳不足。脾属土啊。脾土不好,土不制水,那就会有水湿上犯。
故而,人只要脾肾阳虚,就可能出现反胃、反酸水、慢性咳嗽等等一系列问题。到医院检查,很可能是反流性食道炎。
对这个问题,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曾经论述:“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水不归源,在脾者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
这个时候,就得补阳。补脾阳,补肾阳,而且要以补肾阳为主。
医案里头的配伍,显然就是秉承这个思路来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这配伍。
这一套配伍,其实化自张仲景的“肾气丸”配伍。这是张仲景为数不多的“补阳”方。其中附子和肉桂都是峻补肾阳的。其余的,则主要是滋补肾阴肾精,蕴含阴中生阳的意图。这个肾气丸的原本配伍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和附子。医案里头,不过是把桂枝换成力道更大的肉桂,去掉了泽泻和牡丹皮这样的寒利之品。
在此基础上,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这样的健脾燥湿、化痰和中之品,配仙茅辅助升阳,这才大功告成。
所以说,整个看起来,主要还是为了补阳,以补阳为最根本的治疗思路。张仲景老先生一千八百多年的肾气丸,作为补阳的圣方,在这里又彰显了威力。
我把这个写出来,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祖国传统医学是如何通过独具特色的中医思维,解决疑难杂症的。这里头的配伍很专业。读者朋友即便是已经读懂了,也不要妄自尝试。你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另外,我还想说,广大的胃反流、反流性食道炎之类疾病的患者,我想请你们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脾肾阳虚的问题。据我观察,这样的人不少见。的确如此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肾腧穴、关元穴等办法来缓解。至于平时,则务必要保护好自己的脾肾阳气,不要做伤害阳气的事情。否则,指不定什么毛病就找上来。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欢迎关注“微门诊”,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