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分水岭标志——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雄称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诸侯国内有国君和采邑大夫,采邑大夫是指国君的本性贵族及有功的异性人,采邑大夫实际是一个小国。诸侯国的兼并,使某些诸侯国内士地扩大,大采邑间也开始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道路。不同的是,诸侯的兼并破坏了被灭诸侯宗祖,加强了本国的宗族,采邑兼并则破坏了国内失败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晋国是当时比较大的诸侯国,后来被吴越争霸所替代,为了恢复霸主地位以智家为首的韩、魏、赵四家大夫相约,智家要求各贡献出一万户口和部分土地给国家。韩、魏两家虽不请愿,但勉强答应,而赵襄子甩手而去,认为祖宗留下的不能随意赠送。智伯瑶十分恼火,当即以自家为中军,韩、魏为左右军奔向赵军,赵军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晋阳城,固守不出。整整两年两军相持不下。智伯瑶己无计可施,一天在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端急,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城淹没。

赵襄子对此焦虑不安,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赵襄子说:“目前百姓情绪稳定,若水势再往上涨,全城就难保了”。
张孟谈分析说:“攻城不如攻心,我看韩、魏两家也不是很情愿,不如我们去游说,把他们争取过来,和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家”。

赵襄子同意了张孟谈的看法,并派张孟谈连夜出城。韩、魏两家正担心自己的前途,经张孟谈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家。结果大水改进了智家兵营,智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陷入汪洋之中,智伯瑶也死于韩、魏、赵三家军乱刀之下。

韩、魏、赵三家乘势刮分了晋国,并各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封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做了顺水人情,于是,韩、魏、赵与秦、齐、燕、楚一并成了战国七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