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大贤”(二)杨小楼
◆ ◆ ◆ ◆
京剧“三大贤”(二)杨小楼
刘新阳
◆ ◆ ◆ ◆
杨小楼(1878—1938),本名杨三元,安徽怀宁人,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为杨月楼之子,因杨月楼艺名“杨猴子”,故杨小楼艺名为“小杨猴子”。杨月楼病重时,曾把儿子托付谭鑫培教养,小楼遂拜谭为义父,谭按自家家谱排字为杨小楼取名杨嘉训。
杨小楼幼年入小荣椿科班学艺,学名杨春甫,师从杨隆寿、姚增禄、范福泰、杨万青等学武生,并得义父谭鑫培以及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人的指点,并拜俞菊笙为师。杨小楼十七岁开始搭班演出,二十四岁以后声名渐起,曾与谭鑫培、孙菊仙、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郝寿臣、尚和玉、阎岚秋(艺名“九阵风”)、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合作演出。又与谭鑫培同演出于同庆班,经义父奖掖,为谭配演《连营寨》、《阳平关》中的赵云,逐渐从压轴戏的位置演到大轴戏,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被誉为“活赵云”。1906年,杨小楼以民籍教习的身份入升平署承差。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戏班,1914年他参照上海新式舞台,在北京建造了第一舞台。同时,杨小楼还赴天津、上海、武汉等京剧重镇演出,博得了南北业内与观众的尊重与欢迎,从而逐渐形成独树一帜、艺术品位极高的“杨派”武生艺术。
杨小楼的擅演剧目很多,且长靠、短打戏皆精,他的代表剧目有长靠戏《长坂坡》、《挑华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恶虎村》、《落马湖》、《安天会》,昆曲戏《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无一不能,无一不精。晚年他还排演了《野猪林》、《康郎山》等戏。
杨小楼的嗓音洪亮,扮相英俊,身材魁梧,从自然条件讲是难得的武生条件,他在武生表演艺术中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杨小楼在唱念上秉承家学,遵循乃父的“奎派”风格,咬字真切,行腔朴实而又善于传递剧中人物的感情。例如在《长坂坡》中,仅一句“主公且免愁怅,保重要紧”的念白,在杨念来不但悦耳动听,更把赵云劝解、安慰刘备而又不失君臣之礼的复杂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和无懈可击,杨氏每演至此观众必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由此这句念白同他《金钱豹》中的“你且闪开了”一样,成为当时街头巷尾、老少妇孺纷纷传颂的“名句”。尤为难得的是,杨小楼在武戏表演中不追求游离剧情和与人物身份感情不符的技巧,力求简约精准,绝无空招废式。如他在《长坂坡》中的“抓帔”、《金钱豹》中的“虎跳”、《安天会·盗丹》中的“抢背”、《战冀州》中的“摔城”等等,都被杨小楼赋予了丰富的情节与表现力,达到剧情、戏理和技巧三者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恰当地表现剧情以及人物的性格,体现出京剧作为写意型艺术的意境与神似,同时又显示出其扎实稳健的武功基础和高超的艺术品位。因此,杨小楼的武戏表演被誉为“武戏文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他又被誉为京剧界的“国剧宗师”和“武生泰斗”。
《康郎山》杨小楼是曹晟
《金钱豹》杨小楼饰豹精
杨小楼正式收的弟子共三人,一是早年收过的武净演员侯海林,另两人是1935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拜师仪式收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学生傅德威和延玉哲。另有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扬(杨)得其真传,可惜早逝。“杨派”武生的传人还有孙毓堃、高盛麟、沈华轩、周瑞安等人。此外,近代武生名家李万春、李少春、王金璐、厉慧良等人皆受“杨派”影响。杨小楼在百代、高亭、蓓开、长城、胜利等多家唱片公司灌有《连环套》、《落马湖》、《恶虎村》、《野猪林》、《战宛城》、《长坂坡》、《战冀州》、《林冲夜奔》、《挑滑车》、《安天会》、《拿高登》、《霸王别姬》等几十张唱片,今天人们仍可以从这些唱片中领略到武生宗师在唱念方面令人高山仰止的威仪与神韵。
此外,有必要在此订正有关杨小楼的一个讹传。在梨园界一直流传“杨小楼被逼当老道”的掌故。据说“光绪年间某日,杨小楼与其义父谭鑫培同时被召进宫演出。演毕,慈禧大悦,赏给每人一包银子(100两),在'叩谢老佛爷的恩赐’时,谭鑫培转身把自己领到的一包银子顺手递给义子杨小楼代拿。此时几位素好无事生非的王爷恰好看见,误认为慈禧破格加倍恩赐杨小楼,于是互相猜测,暗中议论,而且到后来越来越离奇,越说越神秘。一时间沸沸扬扬风靡朝野,成了童叟尽知的宫廷风流韵事。(杨小楼)听此谣传有口难辩,有话难说。他既不能解释更不敢声张,于是终日闭户不出。慈禧丝毫不知外面的谣传,仍不断传差杨小楼进宫唱戏。杨越是托病不去,宫里传唤越勤,后来杨小楼苦于无奈又忍无可忍,只得弃艺从道,去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出家当了老道,并取法号'杨佳年’,终日诵经拜祖不问世事。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清室覆灭,他才重作冯妇,二次出山,再返京剧舞台演出。”(见刘东升《杨小楼无奈出家当老道》)
《甘宁百骑劫魏营》杨小楼饰甘宁
首先,经考杨小楼出家是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而杨小楼正式入升平署承差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两下对比,不难发现事实上杨小楼是出家悟道在先,做升平署的民籍教习在后。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说,杨小楼在1895年出家的动机与后来他遭人怀疑和猜忌与慈禧太后“有染”无关。
去世前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光绪与慈禧分别卒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和十月二十二日),仅谭金(鑫)培、杨小楼合演的《连营寨》前后就演了八次之多,可见杨小楼在慈禧去世前始终在内廷承差演戏。
再次,在戴淑娟的《杨小楼艺术活动概略》中记载下了杨小楼于宣统年间(1909—1911)在北京中和茶园、天津下天仙茶园的演出记录。其次,如果杨小楼在遭人怀疑后被迫二次出家,那么,杨在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应该在道观或家中躲避宫中传差,进而不在民间和内廷演出。然而,在周明泰所著《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中却记录下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一日和八月十日南海传差的戏单,在这两份戏单中,记录了杨小楼在南海分别演出过《水帘洞》、《金钱豹》和《长坂坡》。另在《升平署档案》“差事档”的记录中,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到九月,也就是光绪、慈禧太后。
《坛山谷》中杨小楼饰姜维
鉴于杨小楼出家与入升平署时间的先后相悖、杨于慈禧卒前还在宫中承差唱戏及他在辛亥革命前依然在民间演出的事实,不难得出结论,“杨小楼无奈出家当老道”一说虽流传甚广,但缺乏事实依据,无法成立,不足为史所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