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潘志远《从张新平<梦里时空>窥探散文诗创作的五种态势》

21世纪散文诗·第76期
三十五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
——从张新平<梦里时空>窥探散文诗创作的五种态势
【安徽】潘志远

新平兄新著《梦里时空》,作为“二十一世纪散文诗第五辑”丛书之一,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感谢他的惠赠,使我有机会得以拜读。收到快递时,正值旧年第一场雪,虽然天气甚寒,可心里暖融融的;之后,天气一直寒冷,兼以本人身体状况不佳,咳嗽一月有余,拖拖拉拉至年后才读完。零零星星的感受,也耽搁至今,方拉拉杂杂形成文字,感到十分歉疚。

耿林莽先生称散文诗为“美而幻”。王幅明先生说散文诗是“美丽的混血儿”。诸多说法,莫衷一是。有人将散文诗归为诗,有人将散文诗纳入散文,有人干脆叫它跨文体。散文诗体裁的不确定性,使它面临着诸多尴尬,但也恰恰是它文体的不确定性,使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散文诗的状态繁复、发散,态势也呈现多重走向。

新平兄从1983年开始散文诗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至2017年出版此著,已有35个年头,怎样选录作品,梳理、分类、编排,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与其趋难,弄不好还得不偿失,干脆化繁为简,舍难驭易。于是他采用倒叙,按年轮、阶段,分为三辑:

第一辑(2017-2012),第二辑(2011-2004),第三辑(2003-1983)。

35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都浓缩在《梦里时空》这本194页的书册里,这是他心血、情感、智慧和人生岁月的结晶,我掂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也从中窥探到他散文诗创作的五种态势。

笔记、写生:建构散文诗创作广袤无垠的视域天地

笔记是小说和散文常用的一种笔法,注重的是叙事,有着闲散和多元的视角,也有着不紧不慢的节奏和淡定的心境;写生,源于绘画,讲究勾勒和描摹。都被诗人很好地借鉴过来,且得到广泛娴熟地运用。

《梦里时空》一书中有《遗址笔记》(10章)、《山水笔记》(10章)、《乡村笔记》(8章)、《西域写生》(5章),还有一些类似的篇章散缀在各辑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遗址笔记》写到了周口店、金字塔、半坡、塞纳河、殷墟、钱塘湾、岳阳楼、琴台,从地域梳理看遍及亚非欧三大洲,从年代着眼涉及到远古,从内容囊括看,既有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揣想,也有对金字塔反弹琵琶的立意(一艘翻过来的舟,在这里,停留了五千年,不过一刹那),更有对殷墟的禅理提升(废墟,从此立地成佛)……《山水笔记》写三峡、汨罗江、纳木错、棒棰岛、云梦泽、漠南、李勃、苏马荡、大禹灵、双乳峰,一路走来,叙、议、描结合,视野放浪,心胸洞开,情思飞扬。

《西域写生》里,向日葵“给人暖心暖肺的力量”,阴山口“千秋功过,盘旋在诗意和血腥之间”,石头城“飘起磊落的绿色,不经意崛起一截洪荒的史典”,黄河水“在高原停顿下来,用心倾听马牛羊奔腾的声音”,胡杨林“生死之巅的较量,绝望里也充满重生”,这些都极大地建构了它散文诗创作广袤无垠的视域天地,从狭小的个人生活圈突破走向了宏大寥廓的境界。

断想、臆想:彰显散文诗创作博古通今的灵动思维

断想,即从某个层面出发展开思维的翅膀,或在某一域空进行思想的旋舞;臆想,则直接主观臆猜,天马行空,更加自由的驰骋。

小说、散文、诗歌都喜欢借助这种手段、笔触、文字纵展其个性,散文诗更不例外。我欣喜地看到诗人也有诸多这样的篇章,如《生命断想》《意象断想》《情趣断想》《有关1+1的臆想》《有关大江的臆想》等。

无论“生命,是地下森林,茂盛长青。生命也是天上的星星,浩瀚而明净”的遐想,或是“心灵,无边无际。是一块又纹理的大理石,也许是一张白纸”的反思,或是“饥渴而甜蜜的心,有笔直或弯曲的小径。

来不及度量,就无所顾忌地飘洋过海”的推测,均有思维从天空飞过已留下痕迹的快慰。而《有关大江的臆想》,与刘征《过万重山漫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精骛八极、博古通今的笔力,都仰仗灵动思维飞升的惯能,勾画出一篇篇吉光片羽的精彩。

守望、怀念:舒张散文诗创作深植生活的现实根系

散文诗需要有情怀的文字。而有情怀的文字离不开对故园的守望,对青葱岁月和往昔生活的怀念。虽然有些落后和恪守传统,但有感人至深的力道。因为只有深植生活的写作,有庞大现实根系的文字,才有茂盛的生命。

诗人守望夜空、守望平凡、守望痕迹,也怀念第一缕曙光降临、怀念第一尊石块、怀念河滨第一堆泥土,有着对“老人、老树、老路”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对“青海湖、希拉穆仁草原、山海关”的细腻情感,有着对“早春那一场雪”的缱绻心怀,有着对江汉平原“冬之宁静、冬之孤独、冬之苍茫”的敏锐。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里提到四个要素:情、言、声、义,我不想一一深究,可直觉告诉我,作者在这四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不敢说炉火纯青,但已达到一定的造诣。

远方、话题:汲取散文诗创作膨胀自我的精神给养

没有远方,生活便会显得局狭,精神也会陷入困顿。远方是实在和虚拟的双重概念,是诗人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在远方的行走和游历中获得冲动和灵感而成就的文字。大块文章,烟霞美景,是诗人创作的永恒母题。

人生也是由无数个话题组成,而每一个话题又能衍生出种种思想,思想是最有意义的命题。是一个又一个远方,让诗人膨胀自我的胸怀;也是一个又一个话题,逼着诗人思考,完成对灵与肉的涅槃;也一次次从中汲取到精神给养,开始灵魂的漫步,留下一片心情,寻觅束缚又挣脱束缚,在“史前话题”中进行哲思的考量,在“杞人话题”中进行智慧的禅蜕,在“另类话题”中实行顿悟、拯救和蝶变。

梦回、寻思:张弛散文诗创作九曲回肠的抒情笔致

我们知道诗界对抒情有着过分的警惕、敏感和排斥,所以一再淡化抒情,进而倡导零抒情、冷抒情。若以此来苛求小说、散文、散文诗不免有些不近情理。

一切文学都有抒情的特性,是共性。当然也有无抒情的文学,这是一种特异,是一种独特的个性与手段,可以提倡发扬,并不能作为反对抒情的理由和旗帜。我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抒情,反对假大空的抒情,倘若情到深处自然迸发,倘若九曲回肠、悱恻动人,非但不能反对,还要大加赞赏。

《梦里时空》便属于后者,我从《梦回,江南一汪春水》《梦回,塞北的豪放》《梦回,从前的痴情》和《有关新诗想的寻思》《有关新概念的寻思》《有关新感悟的寻思》中,畅快淋漓地感受到了诗人一唱三叹和“凤凰点头,三致之焉”的抒情效果。

当然这些抒情里也掺杂了诗人大量的哲思,是思之抒情,所以它摆脱了肤浅,也拉开了与人们诟病的“伪抒情”的距离。

今日之时代是一个人类自身被语言逻辑概念、算计分辨工具理性、经验实证效用和科学主义深深统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性中丧失了诗性和高品位的审美灵性,人类成了深谙算计、追求效用和实惠、追求物欲享受的生灵。

可新平兄是一个例外,35年来,他一直用文学滋养自己的心路历程,一直用创作的文字铺筑自己的情感轨迹,达到了废寝忘食、甘之如饴的程度。

尽管时代变迁,生活一次次变故,他始终不放弃对散文诗创作的挚爱,痴情于缪斯的召唤,成功地实践着海德格尔“人的诗意栖居和栖居的诗意”这两个命题,且有所成,特别是近五年,虽年华向老,可创作激情不减,多篇作品发表于各种报刊和微信平台,入选权威选本,又推出此大著,形成一个创作高峰,可喜可贺。

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综合写作,更是一个难度写作,对个人禀赋、才智和创新能力的挑战,远远胜过其他文学体裁。

林以亮先生说:“散文诗是一种极难运用到恰到好处的形式,要写得好散文诗,非得自己是一个第一流的诗人或散文家,或二者都是不可。”

在《梦里时空》里,我看到新平兄很多亮点,也窥探到一些不足,譬如:对传统素材处理时,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植入孱弱;语言钝化温和、行文套路和审美情趣,大多徘徊在东方模式,很少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渗透;大漠孤烟、蔚然深秀和喧嚣滂沱的气象,久唤不出等。

我期待散文诗界激荡的风雷,更期待散文诗坛冲出一匹匹没有缰绳、笼络、鞍辔的黑马,万马齐嘶,万马齐奔,而非一种腔调、一个方向、一处目标、一条路径。

谢冕说:“散文诗的两栖性成了它在文学体系中的特殊的一种身份。”梁实秋说:“散文诗是解放到家的诗体。”值此散文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相信:散文诗百花齐放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也必将到来。

二0一八年三月三日夜于霞蔚居

作者简介:

潘志远,笔名吟啸徐行、一蓑烟雨等,男,安徽宣城人,1963年生。迄今发表微型诗、散文、诗歌、散文诗千余首(篇),散见《诗歌月刊》《诗潮》《诗选刊》《中国诗歌》《散文诗世界》《散文诗》《星星散文诗》《中国诗人》等,收入《网络微型诗300首》《当代微型诗500首点评》《中国人文地理散文精选集》《中国网络文学精品2014年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选》《新世纪诗选》《华语诗歌年鉴》《中国散文诗年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诗》《散文诗选粹》等多种选本。获首届全国微诗大赛二等奖、中国校园作家提名奖、中国小诗十佳,出版诗文集《九诗人诗选》(与人合著)《心灵的风景》《鸟鸣是一种修辞》《槐花正和衣而眠》。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滴撒诗歌》副主编,“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