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名人的墓志铭,读懂碑文里的人生百态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名人去世后,人们人们总是以种种方式去悼念,墓志铭便是表达尊敬和怀念之情的代言物。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墓志铭别出心裁,风格迥异,但是细细琢磨,这些墓志铭已然成为了人性光辉的写照。今天,就和小K一起看看一些名人别有风趣的墓志铭吧!

1、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

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在继承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普希金创作的精神实质是对美的和谐的追求,但这里的“和谐”并不是一味地指各部分之间的融洽与“友好”,而且也包含着冲突。这种冲突在普希金的创作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精神与肉体,英雄主义与田园气息,悲剧精神和乐观原则,这就构成了作品潜在的或深层的二元对立精神;同时,这种二元对立精神体现出创造性和艺术力量。

2、玛丽莲·梦露(1926年6月1日-1962年8月5日)

37,22,35,R.I.P

(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尺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玛丽莲·梦露生前最大的嗜好是爱美,她用数字将自己十分钟爱的形体永远记录了下来。)

玛丽莲梦露,大概是许多人对于“女神”的印象,她拥有招牌的笑容和充满诱惑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电影形象,她在电影里完美表演,却正值盛年陨落,让无数影迷在心里埋下属于她的记忆。

3、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

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也就是中殿那里,墓地上方耸立著一尊牛顿的雕像,其石像倚坐在一堆书籍上,双手没有合十。身边有两位天使,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

不管牛顿的生平有过多少谜团和争议,但这都不足以降低牛顿的影响力。1726年,伏尔泰曾说过牛顿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4、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5、叶芝(1865年06月13日-1939年01月28日)

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叶芝,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

他的墓志铭是诗人晚年作品《本布尔宾山下》的最后一句,叶芝生前曾说斯莱果是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所以他的雕塑和纪念馆也将地址选在这里。

6、伏尔泰(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

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并且使之懂得它应当是自由的。

2002年11月30日,他的遗骸由他的家乡运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后殿堂--巴黎先贤祠,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等人士出席了仪式。大仲马是第72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

7、马克·吐温(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的小说常常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8、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希望我的坟墓和她一样,这样,死亡并不使人惊慌。就像是恢复过去的习惯,我的卧室又靠着她的睡房。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

1832年,30岁的雨果与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邂逅,并坠入爱河,朱丽叶·德鲁埃每天都要给雨果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7岁去世,50多年从未间断,共写了将近两万封的书信,近18000封信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

9、亚历山大·小仲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

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2002年11月30日,他的遗骸由他的家乡运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后殿堂--巴黎先贤祠,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等人士出席了仪式。大仲马是第72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

10、乔治·伯纳德·萧(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乔治·伯纳德·肖,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爱尔兰剧作家。一代幽默大师“临终”也不忘给死神“幽默”,碑文十分俏皮诙谐,生动地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的生命哲学,通过淡然的文字,人们分明看到萧伯纳含笑九泉的神态,这其实也是热爱人生的真实写照。

萧伯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乔治·伯纳德·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後把奖金七千英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

今天,小K想为大家推荐《马克·吐温自传》,这本书经过作者近半个世纪的经营,并嘱咐必须在他死后100年才能公开发表,力求最大限度地流露心灵和思想中最隐秘部分的自传,在2010年一经面世,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内容简介:

《马克·吐温自传》讲述了马克·吐温——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转变,他的思想和作品风格也呈现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改变。马克·吐温不受欧洲传统的束缚,以新大陆人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倡并开辟了“运用口语进行创作”的独特文体,他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为欧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