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五——晒晒,伤寒误治知多少2

三、伤寒误治——对抗疗法:

“有中国特色西医”的伤寒感冒治疗方法手段,“对抗疗法”:

那就是不管热度有多高,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发烧,只要一发烧,尤其是发高烧,马上就觉得不得了了,非得去怎么怎么折腾一通才行,“格杀勿论”,用抗菌素的机关枪横扫一通。

这是时下像瘟疫般普遍流行的观念。好像中国人都是些不中用的奶油小生,太经不起发烧,一发烧就会烧趴下了,给烧化了!一发烧,就会无比的恐惧!而且是全家一起恐惧!

好好的一个抗菌素,到了中国,就被这样“妖魔化”了!

好像以前,还需要做个血常规,要看白血球计数,再看看中性的计数决定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前者可以用抗菌素,而后者就不能用抗菌素,因为抗菌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这是以前从西医的医生,直到病人,人人皆知的一般性常识。

但是这些年来,这种起码的常识也被忽略了,而注射抗菌素之前的血常规检查,也经常被免去了。

进而,除了感冒发烧之外,就连按照中医辩证,属于阴虚内热而长期发低烧的那种类型(37.5…38℃之间的),也难免在“横扫”之列了。那是哪门子事情啊?阴虚内热,与细菌感染毫无关系啊!而且抗菌素有毒性,会损伤肝肾阴,越是吊水,越是阴虚,内热就会愈演愈烈!这跟谋财害命又有多少区别呢?

西方发现青霉素的初衷,是为了治疗真正感染性疾病: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等等。确实,当某些部位感染了细菌后,人体就会出现发热性疾病。这时就需要用抗菌素进行治疗,抗菌素在这种情况下,也曾经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见下面所附资料。)

而不是用来对治外感性热证的。而国内这些年来,将抗菌素的临床应用,从开始的对治体内细菌性感染,推广到治疗外感发热带有咽喉部肿痛可能引起的感染,进而推广到了没有咽喉部肿痛感染,只要一见到发烧,立马就用抗菌素压制发烧的三部曲。实在是太荒谬了,这也是有悖于抗菌素发明的初衷的。

西方思想中正确的理念,被抛弃了,没有学到,而将其糟粕却在“发扬光大”,有“中国特色的西医”,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

但是,反过来讲,发热性疾病,并不一定就同时伴随着感染!最最典型的,就是按照《伤寒论》太阳证等三阳证的疾病,都会出现热证。这时却往往没有感染的发生。如果这时使用注射了抗菌素,就出现了滥用抗菌素的过失。

那么,就算是按西医最最靠谱的说法,伤寒患者体温超过了39℃,又经过了血常规的化验,属于细菌性感染,可以,而且应当注射抗菌素的那种类型的伤寒病,在注射了抗菌素后,将会带来何种后果呢?

因为按照中医药的分类,抗菌素都属于阴寒之物,注射抗菌素,就是用寒性的药物,将患者患了太阳证之后,人体本能性所调动的正气(也就是太阳经的经气),强行进行压制,最后人体正气被彻底地压制后,表面上看,患者的烧退了,似乎是痊愈了。但在实质上看,人体本来所感受在体表的风寒,被阴寒的抗菌素引向身体的深处,从阳证转化成了阴证,也就不发烧了。给人以一种感冒痊愈的假象,故这种所谓的治疗,是虚假治疗,是饮鸩止渴!

这种所谓的治疗所带来的后果,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其实质就是将本来处于体表太阳经的寒气,引导到了身体深处的肾少阴经脉,潜藏了起来。在阴寒的抗菌素的引导下,本来处于体表的寒气,就偷偷绕过了太阳经经气(卫气)的警戒线,进行了“偷渡”,深入到了人体深处进行潜藏。而卫太阳经经气(卫气)找不到决斗的对象,也就不进行总动员了。结果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风平浪静了,呈现一派和平景象!于是宣布抗菌素大战告捷,获胜!

从《伤寒论》的角度看,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有热证,而三阴证无热证。寒邪如果彻底地进入到三阴经,人体就绝对不会发烧。抗菌素治疗伤寒的实质,从《伤寒论》的观点剖析,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打着治病救人幌子,而行“引狼入室”之实的卑鄙过程!

这是一种杀人不见刀的无耻谋杀!

这更是一种堂而皇之的,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无数次重复的罪恶!

由于这种无耻的过程多次的重复,体内的阴寒累次地叠加,导致患者肾阳的遏制,患者本来所具有的,能与风寒相抗争的太阳经的经气,也就是人体表面那层看不见的“无形铠甲”——卫气,愈来愈衰微。所导致的后果,就是随着注射抗菌素次数的增加,患者反而是越来越容易感受风寒,体质反而是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患者就会出现《伤寒论》少阴证所刻划的证状:“脉细微,但欲寐,小便清长”!即出现了一种沉、细、微的脉象,说明外邪潜藏到了人体深处,同时人体本身的阳气就被遏制了。

“但欲寐”,就是说这个患者,整天精神萎靡不振,头脑昏昏欲睡。但是真睡呢,还往往睡不好。这就是那种“欲寐”,而又不得“寐”的状态。

“小便清长”,是因为阴寒进入下焦的少阴经脉,下焦肾阳为阴寒所遏制,水气不得蒸腾气化,取道从小便排出,而出现了小便的量增多,颜色很淡的情况。

再加上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喝饮料可乐矿泉水,吃冷饮冰激凌,大量地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夏天吹空调,这些所谓的健康食品,健康理念,进一步加剧阴寒在体内的聚集沉淀!就是那些聚集沉淀所形成的板块,在不知不觉当中(因为阴证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到最后,真正演变成了细菌病毒癌细胞培养繁殖的“培养皿”——癌症的温床!

到了这个时候,某些可怜的遭受抗菌素荼毒的同胞,也许就会获得起码的觉悟,发现抗菌素的危害!而敬而远之!

而还有一些同胞,“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棺材还是不落泪”,还会进一步去找西医做所谓的放疗、化疗。这在当前的中国,是屡见不鲜的悲剧。

这第二种呢,就是患者自己不加辩证地服用所谓的“感冒药”,VC银翘片,板蓝根、羚羊感冒胶囊等等寒凉药来对治。

因为,一般的患者,自以为是地认为,伤风感冒,小事一件,把它压下去,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出现就行了。如果同时还有点嗓子痛,那就肯定是“风热感冒”,就一定得选用清热解毒消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其实嗓子痛,往往属于《伤寒论》少阴证的一个症状,而并非是风热感冒。详细见《伤寒论》少阴篇,下次谈少阴证时,将详细解释。此处恐繁不赘。)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引狼入室”的过程。

金银花、连翘、羚羊角、板蓝根等等,都属于寒性药,会将体表所感受的风寒,通过寒性药的引导作用,绕过了太阳经正气的防线,偷渡而进入人体的深层。不同种类中药的归经是不同的,按照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来分析一下,寒邪将被引入到身体的何处(录于《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黄兆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胖大海:甘寒。归肺、大肠经。

羚羊角:寒。归肝、心经。

上面将市面上清热解毒消炎的中成药中,常用的寒性中药药性开列出来晒晒,真是目不忍睹啊!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风寒外邪,加上寒性中药的药性,两者将叠加起来,一起沉积到身体内部相应的脏器——肺、心、肝、胆、胃、大肠等等。

而同时呢,给患者以伤寒发热性表证痊愈的假象。以后每次伤风感冒,患者就会累次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结果阴寒在体内越积累越多。最后终于形成了难治难愈的少阴证。

【附录——青霉素的发现:

来自百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61151.html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图)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内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图)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钱恩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图)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浅,活力较差;而最接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青霉素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

    青霉素发明者弗莱明 1929年,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细菌是人类的大敌.虽然细菌学家已经发现了形成病因的种种细菌,但还没有对付它们的有效办法.有些化学药物虽可杀菌, ...

  • 青霉素的前世今生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在青霉素发现之前,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针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人类进入微生物世界 1674年,荷兰显微镜学 ...

  •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四——“伤寒禅”

    俺老夫又不靠谱了.什么"伤寒"与"禅",风牛马不相及! 不过不要急,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一部<伤寒论>,区区数万字,1800年以来,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

  •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三——非典型性伤寒

    继续在俺这一亩三分自留地上刨刨,看看还能刨出啥宝贝疙瘩来. 再回顾复习一下前面两个日志曾提到了<伤寒论>前面五条经文的内容: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 ...

  •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二……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等

    对治最常见伤寒病的几道方子,得从<伤寒论>的经文,与临床实战两方面得来. 俺上一个日志,分析了<伤寒论>中,第1至第3三条经文,说这三条经文是太阳病的总纲.但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 ...

  •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一……太阳表证对治

    位江东父老乡亲们! 各位爷们.哥们.娘们.姐们! 前些日子已务虚不少了,今天咱们就打开窗子说亮话啦! 今天的内容,既适合于"阳春白雪"群体,更适合于"下里巴人" ...

  • 一则伤寒误治案 – 经方派

    毕某,男,26岁,河南开封人.前些时间曾在QQ给我留言,叫我开方治疗,我做不到网络治疗,于病人找了我空间里的一个处方(只见黄芪30党参30茯苓30厚朴15等药,还有些药不记得了,我自己也不记得他是找了 ...

  • 吴佩衡讲伤寒 | “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 ...

  • “伤寒第一方”乱用不得!误服桂枝汤后可能产生这些变证

    徐小丽LittleLily2021-06-07 12:54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 ...

  • 活看误治用《伤寒》方

    作者/王光正 临床遇见别人或自己的误诊误治案例,经裴老点拨,再诊察.再思考,常可震耳发聩. 案例: 李某,男,71岁,农民.2017年3月21日来诊. 主诉:畏寒.盗汗.乏力月余. 2016年12月份 ...

  • “伤寒误治”实为“杂病”,谈伤寒方在杂病中的应用

    中医书友会第1857期 I导读:正如金寿山老所言:<伤寒论>的法和方,不仅应用于热病,更广泛应用于杂病.怎样把<伤寒论>方应用于杂病,怎样辨证用方,非读<伤寒论>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