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李玉茹:学习、继承与发展

李玉茹《贵妃醉酒》排练

给高力士戴太监帽的身段以及收尾的一段戏:

传统里的这段戏有杨贵妃与太监调情不健康的成分,是梅先生把它改掉的,现在的安排是杨玉环借酒使性,宣泄内心的愤怒,给高力士戴帽子的舞蹈使全剧达到高潮,随之杨玉环酒醒过来,面对冷酷的现实,她的悲剧命运就突现出来了。

诓驾之后,高、裴二人都想溜开,但是杨玉环叫住了裴力士。下边的台词是这样的:

杨:裴力士,

高:娘娘叫您呢,快去伺候吧。(自己溜下)

裴:奴卑伺候娘娘。

杨:(唱)裴力士卿家在哪里呀?

裴:奴卑裴力士伺候娘娘。

(杨醉眼朦胧,转身扬袖,看到裴力士)

(接唱)娘娘有话来问你,

裴:娘娘有何吩咐?

杨:(唱)你若是遂了娘娘心,合了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当今,哎呀,卿家呀……

裴:您有何吩咐?

杨:(唱)管叫你官上加官,啊!啊!职上加职!

裴(叩头):多谢娘娘,您有何吩咐?

过去老传统的表演是杨、裴调情,要太监陪她入寝,杨拽裴指向上场门,再用双手比划着鸾凤颠倒,左手作入睡状。梅先生则把内容改成杨要求继续喝酒,于是手势变为用手指向下场门比划着,叫裴再去取大坛酒,用大杯再饮。

裴不肯,说:“娘娘,您的酒,喝得不少了,不能再喝了,再喝您就更醉了。”杨怒嗔,双翻袖,用袖打裴力士左右三个嘴巴,乐队配合用:“扎,扎,才”的锣经,杨一边跟着鼓键打裴一边念:“呀,呀,啐!”接唱:

你若是不遂娘娘心,不合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君知!

(白)揍!(向裴一甩袖)

(唱)奴才乎!管叫你赶出宫门,啊,啊,啊!削职为民!

唱完,杨玉环气恼地甩袖醉步转身,归小坐,上场门外椅(坐下)。此时裴力士捂着双颊退出,高力士上,二人对白。为了节省时间,我把他们之间的对话略掉。当裴由下场门退下时,杨与高力士的戏开始了:

杨:高力士?

高:这回真该轮到我了!(悄悄进门跪在上场门外角)

杨:(唱)高力士卿家在哪里呀?

高:奴婢在这儿伺候娘娘。

(杨勉强睁开醉眼,看不清楚,向左小转身双手扶椅背,再仔细看。)

高:奴婢在这儿伺候娘娘。

(杨终于看到了高力士,高兴地笑着抖袖,回到偏左中央线。)

杨:(唱)娘娘有话来问你——(走碎步,两手轮流指向高)

高(害怕地躲闪):您有什么吩咐?

杨:(唱)你若是随了娘娘心,顺了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至尊,哎呀,卿家呀!

(高害怕挨打,用双手捂住脸颊。——这个动作是孙正阳创造的,合情合理,使观众想到了刚才裴力士挨打以及前边裴、高二人的对话,因此很有剧场效果)

高:(捂着脸)……娘娘

杨:(唱)管叫你官上加官,啊,啊,啊!职上加职。

高:您要提拔奴才,我这儿谢谢娘娘啦!(磕头)您有什么话,您就吩咐吧。

按老路子也是杨拉高力士陪她入衾,但梅先生把这段戏改成了以下的动作:此时杨玉环已经酩酊大醉,毫无顾忌像孩子般地放任自己,用手势作捋着胡须的样子,命高力士去请皇帝来陪自己饮酒,高力士则表示自己不敢去。由于新改的内容比老的要复杂,而梅先生又保持了杨玉环酒醉戏耍,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势的传统,他很聪明地让高力士来解说杨贵妃的动作,从而使观众明白他们之间的交流:

高:哦,您的意思奴才明白了,您是叫我到西宫把万岁爷请来陪您一块儿喝酒是不是?

(杨笑着拍手点头)

高:奴才不敢去,万岁爷降下罪来,奴才吃罪不起呀!

杨:(恼怒地翻袖打高力士面颊)呀,呀,啐!(锣经起“扎,扎,才”)

高:(捂脸)哎呦!(娘娘,您饶了奴才吧。

杨:(唱)你若是不随娘娘心,不和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当今,揍!奴才乎!管叫你赶出了午门,啊,啊,啊!碎骨粉身!

高:娘娘开恩,您饶了奴才吧,我实在当不了这个差事。

(杨作手势,用水袖,逼高力士去请唐明皇,示意自己可以为他撑腰。)

高:有您作主我也不敢去,万岁爷一怒,奴才吃饭的家伙就要搬家了!

高力士提到自己的头,提醒了杨玉环,她决定去拽他的头,迫使他去请皇帝。她先用水袖“漫”高力士头,一左一右两番,意思是扑向高力士,高左右躲闪,但是第三次杨玉环成功了,她捉住了高的头,这下杨玉环高兴了,拽着高的头,摇晃着身子,往下场门走着醉步,自以为是提溜着高力士去请皇帝了,但是实际上,杨只拿到了高的帽子,杨往前走,高则用身子往后褪。高力士跪在地上很得意地嘲谑杨玉环:“娘娘,您是喝醉了,那是奴才我的帽子,奴才我在这儿呐!”

杨手里提着太监帽,醉步已走向舞台偏左的中央线,翻袖回头一看发现了高力士,再看手里的竟是一只帽子,不禁也笑了。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看高力士还是看帽子都要看得真,才能使杨贵妃的酒醉有趣。

高:娘娘,您把帽子赏给奴才吧!

(杨笑着摇头,醉步,本地窝转身,示意自己要戴上高的帽子。)

高:哦,您要戴这帽子,那可不大好看吧?

(杨果然把太监帽戴在自己凤冠上,学着唐明皇迈着大步走两步。)

高:留神,……哎呀,您这可真是官上加官!……留点神,小心,留神。

(杨一阵眩晕,几乎呕吐。老路子是杨呕吐在高的帽子里面,梅先生把这一动作完全拿掉,我则保留欲吐未吐,带有调侃高力士的味道。)

高:(不知所措,紧张地)娘娘,别别别……这是奴才的帽子……好嘛,差点儿!

(杨回过头来向高一笑,表示自己在跟他闹着玩。)

高:娘娘,您把帽子赏给奴才吧。

梅先生演到这里,用两番假给帽子,然后双进门,扔给高力士帽子,就起“小锣夺头”,音乐起,开唱:“杨玉环今宵如梦里……”

我的演出本从这里开始离开了梅先生的路子,回到了我小时候向郭际湘先生学的戴帽子的一段表演,然而,这又不是完全水仙花的风格,而是在他的基础上揉进了我和孙正阳自己的创造。我这样做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我很喜欢梅先生对此剧的主题的升华,因此,我认为杨玉环越是与高力士酒醉的戏耍多一些,就越能显示出杨玉环酒醒后感到的无限凄凉和万分惊恐。其次,这出戏没有故事,戏核就是杨贵妃的酒醉,因此观众来看的是演员如何表演杨贵妃这个人物的情绪变化,换一句话说,《醉酒》这出戏的优劣之分就在于演员能否演出变化的过程,从端庄而骄矜,到生气而微醺,再到伤感、任性、放纵乃至大醉胡闹。再从京剧的艺术本质来看,戏曲讲究美,我们并不愿意表现一个喝醉了酒的女人的丑态,那么给高力士戴帽子的舞蹈就成为一个表现杨贵妃酒醉之后半痴半狂的极好的手段。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让我的老搭当孙正阳先生能够更有所发挥。下面我谈谈我们是怎么表演这段戏的:

(杨作手势要帮助高力士戴帽子。)

高:怎么,您要给奴才戴上帽子?

(杨笑着点头,举帽欲给高戴。)

高:折杀奴才了,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高边说边躲,两人一追一躲,术语叫“一挤两挤”。杨高举着太监帽要给高戴,高此时站在上场门外角,害怕地蹲身,踢起袍子的下端,两手接住,往下场门方向走矮子步躲,杨也走蹉步往上场门追高力士,二人互换位置,到舞台中央线,两人同时背靠背坐地,一个亮像。杨回头看。

高:娘娘,奴婢我在这儿呢。

(杨笑着摇头起身。)

高:您把帽子赏给奴才吧。

杨还是摇头,仍要给高戴,高再躲避,斜场小双进门(术语,就是同时往里转身的意思)。高力士高高地踢起袍子的下端,用嘴咬住(这是从川剧学来的),开始打脚尖,躲避后边举着帽子走蹉步的杨玉环,再次形成一高一矮,一前一后的造型。两人一个追,一个躲,一起来到下场门外角,杨再举帽欲给高戴,高躲闪,往后撤(即往杨玉环的地位躲闪),杨往前扑了一个空,这样高与杨对换了位置,并归到了舞台中央线,再一次背对背卧地亮相。

此后,我们基本上回到了梅先生的路子。高力士连续两次说:“娘娘,您赏给奴才吧!”使杨玉环清醒过来,一阵烦恼,略顿足,把手中的帽子扔给高力士,双进门。这时乐队起小锣夺头,杨玉环唱:“杨玉环今宵如梦里……”唱到这里时,我由衷地感到一种凄凉,尤其唱到“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时,声音也就有些颤音,“今后”二字时撤板,唱出“离”字后又略带哭泣音。每到此处,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满堂彩声,显然他们深深地理解了这位自以为三千宠爱在一身而遭受冷落的杨玉环的内心悲哀。我很喜欢戴帽子这段戏,不仅舞蹈与身段非常好看,有技巧可以欣赏,而且也帮助我感觉到最后几句唱所传达出的凄凉。从戏的角度来看,戴帽子片断中的音乐、锣经、舞蹈、身段与亮相合在一起,形成高潮,由此带来的欢闹在开唱前突然停止,于是唱词所表达的悲剧气氛就被凸现出来了。

对于这段戏,观众很喜欢,但是有些内行人说孙正阳的矮子步用得欠妥,作为一个太监太武气了。我也曾与别的演员搭档合作过,前边的衔酒杯下腰时高力士没有手足无措的表演,凑我接杯也不很主动,而在这段戏里,高力士不走矮步,这样,舞台效果就差很多。前边欢闹不足,后边悲哀与凄凉就不显。可见,京剧中的技巧十分有讲究,用的得当,就能够帮助演员更好、更准确地表现人物。

此外,我还想再谈一下上边提到的最后一段唱词,那是梅先生改的词。原词是:

“安禄山卿家在哪里?想当初你进宫之时,娘娘是怎生待你,是何等爱你,到如今一旦无情忘恩负义,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

原先唱词的问题不仅仅是扯入了杨玉环与安禄山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它游离了整出戏的内容。梅先生新改的唱词如下:

杨玉环今宵如梦里,想当初你进宫之时,万岁是怎生待你,是何等地爱你,到如今一旦无情,明夸暗弃,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

这一改,等于为这个戏点了题,也使杨玉环这个角色变得更令人同情。真是改得太好了。梅先生修改《醉酒》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在梅先生本子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条件,又保留了一些传统《醉酒》的技巧与身段,我认为这是继承流派、发展流派的一条路子,今天写下来供青年同行参考。(全文完)

(李如茹整理)

(0)

相关推荐

  • 此物最相思(第90章)

    不知不觉间,武惠妃和三皇子去世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来,李隆基似乎再也没有开怀大笑过. 一方面,他深深思念武惠妃.武惠妃是天生的尤物,她只需静静地站在那里,便能将人的魂魄都勾了去,更何况她还那样善解人意 ...

  • “如意”的由来

    大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看上了太子妃杨玉环.天生优物杨玉环,真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容,就是稍微胖一点儿.可这李隆基偏喜欢胖女人,用他的话说叫内含丰韵.第一次在长生殿召见,就迷上了杨玉环.为能宠幸杨 ...

  • 必须支棱起来,说啥也不能输给那个胖丫头

    女人不喝醉,男人没机会 文/ 大圣 大唐天宝年间,陕西临潼骊山宫华清池百花亭. 高力士向杨贵妃禀报:"启禀娘娘,酒宴已经备好,随时可以开席." 幽暗的灯光下,刚刚出浴的杨玉环一面在 ...

  • 辍学求艺,立雪梅门的沈小梅

    沈小梅女上原系上海中西女校的高材生,出身于锦衣玉食的银行世家,只因自幼就迷醉于京剧,几至废寝忘食.某次在宴会中,初试啼声,高歌一曲,梅兰芳大师慧眼识人,许为可造之材,并欣诺愿亲自指授.就此小侮即辍学求 ...

  • ​著名诗人李白,一生老婆众多,他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吗?

    这道题,后一半杨贵妃最有发言权,前一半魏万最有发言权.看清是魏万不是魏宗万哦!先看前一半. 您不要以为杜甫崇拜李白,其实最崇拜李白的人是魏万,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为男神李白的作品<李翰林集> ...

  • 【转载1】李玉茹:学习、继承与发展

    已经是耄耋之年,仍然想为从事了七十多年的京剧作一些事,计划在我有生之日,有步骤地讨论一些剧目,从对于人物的理解.身段.唱腔以及剧本的改编等等出发,谈谈我所看到过的前辈人怎样演出这些戏,我自己上演这些剧 ...

  • 李玉茹:我向小(翠花)派学习严谨、规范的花旦表演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小翠花是于连泉先生的艺名.关于"小"和"筱"究竟哪个为准,我认为应该是大小的小.①我把小翠花先生自己 ...

  • 【侃京剧】李玉茹:我学习和认识的荀派(上)

    我与荀派渊源很深.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陶醉于荀派艺术,那时候我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后改称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戏校)有一节听唱片的课,是在校董会的会议室,各个行当分别听与自己有关的唱片 ...

  • 【侃京剧】李玉茹:我学习和认识的荀派(下)

    荀派的抖肩与当今的过火表演 我认为"抖肩"这个动作是荀先生在观察生活以后,把生活里的动作化成舞台动作而形成的.在生活中有的小姑娘在调皮时,或者自己小小的"诡计" ...

  • 李玉茹:基本功——台步

    李玉茹<拾玉镯> 我们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 ...

  • [转载]北大状元的学习习惯

    [转载]北大状元的学习习惯

  • 易经启示录-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文化之"母",<易经>无疑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那么,依靠<易经>我们又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天人 ...

  • 谈李玉茹

    戏校的顾客早就有了"到广和去"和"听李玉茹去"的这种呼号,又有所谓"捧茹团"的组织,每逢她有出新戏,在大池子里,必有些个风雨无阻的顾客往往彼 ...

  • 张步是一代宗师李可染的高足,继承和发展了...

    张步是一代宗师李可染的高足,继承和发展了李可染一派的山水艺术![赞][赞] 张步的山水画赋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构图新颖,用色大胆.泼辣和豪野,明显脱离了传统的模式,在沉厚的水墨基底上着重突出色彩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