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立竞身上,我看到了“杀手”的另一面

现身吐槽大会的易立竞让人们进一步见识到了她“刀刀毙命”的厉害。

之前偶然机会看过她的专访节目,确实有那么一点许知远的感觉。

我个人的感觉,许知远访谈风格的冷峻与犀利显而易见,易立竞与之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前者有时还顾及君子的谦谦之风,讲究一些策略性的迂回和较为幽默的调侃,易立竞的行事风格更趋向“快准狠”,单刀直入,弹无虚发

易立竞的话不多,但逻辑缜密,经常边提炼边提问,深追之下,全程带着戒备的万茜就有点顾头不顾腚了。

比如,万茜说自己有“综艺焦虑症”,不爱上综艺。

易立竞却说:“你还参加过两届”

对于想不想红的问题,万茜解释说,“自己没有一颗想红的心,懒得折腾,她在乎的是作为演员能不能被观众认可”。

易立竞继续追问:“那你之前唱歌跳舞不是折腾吗?”

万茜完全可以再次强调前面的回答:当时也在做歌手,唱歌跳舞也是工作。

但她说:那不是折腾失败了吗?我是黯然退出歌坛的。

于是,这段采访就被诸多人解读成:她明明想红,也折腾,但失败了,没红成。

相同的,在采访郭明明的时候,郭敬明被问得坐立难安。

她从他关注保护知识产权引申到抄袭风波,刀刀致命——

“你发生过作品抄袭,跟你现在在做知识产权保护有矛盾吗?”

“你觉得作家圈接纳过你吗?”

“抄袭风波算你吃的苦头吗?”

让郭敬明在访谈中狂喝“没有赞助的水”。

在《人生论》中,鲁迅先生如此写道:“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接受快餐化的内容喜欢一团和气,喜欢皆大欢喜,因此,我们便可以巧言令色,可以雕琢粉饰。

那些“不识时务”者、“不随流俗”者呢?仿佛是这个时代的“异端”,他们往往更逼近一些本质,一些真相,尽管那些本质和真相不难探寻和发现,只是被世人有意和无意地矫饰和深藏罢了。

易立竞在采访京剧演员王珮瑜的时候,谈及已故恩师王思及,易立竞适可而止。

她本可以用技巧深挖一番,但她看到瑜老板的痛苦,不忍追问。

易立竞擅长引导受访者思考,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对自我否定的王丽坤,易立竞像是心理医生一般,王丽坤说“你在帮我梳理自己”。

易立竞的提问,有时候像是一把利刃,刺向对方最隐晦的地方。有时也会像知心姐姐一样,鼓励你认同自己。

用最平淡的语气,问最硬核的问题。

身为前《南都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易立竞从业20年,采访过的明星无数,是“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

因为犀利的采访风格,她被大众称为“明星黑名单里的女人”、“鲁豫的妹妹鲁莽”。

这个“娱乐圈鬼见愁”,戳穿了很多明星的假面。

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也一样。

也许有人会认为她的采访方式,很像是一把手术刀,直直地戳进对方的伤口。

但我觉得,她的手里除了手术刀,还有缝合线。她让对方伤口里的脓流出来,然后慢慢愈合。

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对于一件事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理性地看待社会现状。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尤其重要。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引言部分就提到,父亲罗伯特·达尔文一开始并不满意儿子查尔斯·达尔文,甚至为这个有些懒惰没出息的儿子感到羞耻。然而,他却是一位足够慈祥的父亲,给了儿子继续探索大自然、沉醉于优美自然风光的机会,更允许儿子学习如何保存动物和植物标本,以及如何制作鸟类标本。

我不满意你,但我不干涉你的兴趣爱好。

当儿子名声渐起,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及时转变自己的认知,为儿子查尔斯·达尔文感到骄傲,并全力支持儿子的事业。

这是一个值得赞扬的父亲!在19世纪的贵族家庭中,他没有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固执己见,选择及时调整自己,肯定儿子,给予儿子最好的鼓励!

再说查尔斯·达尔文自己,他的一生有10个孩子,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是个很棒的父亲,他对他的孩子们非常亲密和宽容。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开始,达尔文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记录儿子的行为和发育,观察孩子的最初反应和情绪表达方式等细节,最终著书《儿童成长简介》。

凡事都有先后,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孩子的视野,拓宽他的知识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简简单单的俗语告诉我们要带孩子阅读,旅行,思想交流。读什么?有计划地读经典,读绘本,读科普书;去哪里?去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很少带他去旅行。因为旅行的所见所闻会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思想交流,在阅读和旅行中,孩子都会问到大量的问题,如何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呢?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努力让孩子思考事情的因果关系,而不要直接给答案。

我们这一辈的教育还是停留在经验教育,我们的认知大部分源于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于是我们记住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很少有创新和偏见。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受过的教育方式,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让孩子关注的是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同时,我们要仔细地选择我们的问题,帮助孩子学会提问。

不要想当然的想到了就问,如何提问也是需要不断训练和学习的,因为我们是孩子的镜子,我们经常问什么,孩子也会经常问什么。

基于事实,基于偏好,基于判断,可以作为培养孩子的三个方法。

基于事实的问题:

胶棒哪一面有胶水?

小熊最后回到了哪里?

他做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关于事实的问题,我们可以围绕这6个方向来提问。

基于偏好的问题:

你愿意和他一起去上幼儿园吗?

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

你对幼儿园老师怎么看?

基于判断的问题: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小纸片贴成功呢?

要拯救快枯萎的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弄清楚牙刷不见了呢?

我们希望孩子掌握判断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很可能孩子发现答案不止一个,更重要的是,通过判断性问题的训练孩子会更有责任感,更对他们的答案负责。

此外,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不论孩子有什么奇葩、古怪的想法和疑问都不要急于否定。先学会倾听,再给予鼓励、帮助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流程中能做到倾听的家长不少,但是再往下,可能很多家长就做不到了,可能是时间有限,可能是觉得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多没必要都当真。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有耐心才能够让孩子的思考更深、更有意义。

希望每个父母都是有耐心、能容错的父母,这样相信你的孩子不仅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成长得更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