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货拉拉事件中,是谁逼她跳了车?最深度的心理分析终篇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
小明语录:
每一种理论都试图解释上帝的旨意,但组成世界的规律,身在其中的我们并不能看透,所以永不要用任何单一理论去解释生活,我们未来的变化常常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
承接上文:赵小明:是谁害死了货拉拉事件23岁女孩?最深度的心理分析续篇
上文中,我们对货拉拉事件进行了心理学分析,找到隐藏在背后的资本之手。本文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资本究竟对我们每一个人造成了什么影响。#货拉拉事件背后的心理学现象#
01
大家想想,只有在这个平台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或者只有这个平台,它发生过一次类似这样的双方之间的挤压底线的事情吗?当然不是。
这一年大家看到的快递小哥和消费者之间的冲突,快递小哥想多节约一分钟,甚至有的人把电梯所有的键全部都按上,为了能够给自己多节约一分钟时间,但是消费者获取到食物的时候却是冰凉的食物,因为快递小哥想多送几单。
双方都在挤压对方的底线,双方都想从这个模糊地带里面赚到更多的钱,或者少花更多的钱,或者得到更好的品质的服务。
双方在互相挤压底线的时候,你们看到这些年,因为打差评,或者因为提供服务者和消费者之间互相报复的矛盾层出不穷。
只不过今天发生的这种互相挤压底线的互相报复,导致了一个生命的丧失,才引起了大家的警惕而已。
我们分析到这里,大家就会想,为什么双方不能情商高点,不能控制下冲动,不要活在情绪之中?然后你妥协一下,或者他让步一下,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为什么这种让步没有发生?比如说,女孩儿慷慨一些,多给100块钱,或者司机体谅一下女孩儿,你也不用给钱,我替你搬一下。为什么没有发生这些事情呢?
02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分析的第二个方面。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态度改变,变得越来越难了?
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了,越来越对立了?网络上稍不注意就出现不同层面的人在互相攻击和吵架。
原因其实同样和资本有关。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事件中,无论是货车司机还是这个女孩儿,实际上他们应该都是属于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
同一个社会阶层不应该有这么巨大的矛盾,应该能够彼此之间互相更体谅对方才对。
那为什么甚至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穷人和穷人之间都变得如此的对立和如此的紧张呢?为什么穷人和穷人在互相火拼呢?原因是资本躲到了背后。
小明语录:
我们爱的不是一个人成仙的时候,我们爱的是一个人更像人的地方,我们爱的是一个人像动物般可爱的时候,我们爱的是一个人心中,宛如山川河流恒远不变的信念。
我们继续从认知心理学的态度改变,这个角度来继续分析。
为什么双方在这个案例中,在对对方底线的挤压中,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妥协而改变态度呢?最后反而变成了以死相搏,或者以死相拼呢?
认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专门研究人的态度改变。
我们为什么会改变态度,或者我们为什么不会改变态度?一般而言,一个人依赖性强,受暗示性高,比较随和的人反而更容易接受态度的改变。而一个独立性强,自尊心强,防卫心强的人反而不容易接受态度的改变。
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双方应该是同属于比较接近的社会阶层的人。一个是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应该没有多少钱,另外一个货车司机收入应该也不太高。
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却彼此对立,缺乏对对方的体谅和沟通。原因在哪呢?
首先,货车司机觉得我是拉货的,我对拉货的经验丰富,你应该听我的,我对路线的经验丰富,你也应该听我的,所以他产生了一种“我的经验丰富,你应该听我的”这样的一种认知差异。
而这位女孩呢,可能会觉得我是受过教育的人,我按照手机上面的导航路线图走,“我有我自己判断一件事情的标准,所以你应该按照我的要求”来完成这项服务任务。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双方之间本来应该是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反而变成了互相不理解,互相对立,互相对对方充满着猜忌。
本来大家都并不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本来我们大概都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可是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彼此相通,彼此理解呢?
03
这又说到了第三个原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年在很多心理网红的文章里面,有一种特别奇怪的不良倾向。他们发大量的文章在传播:人要自私一点,不要对别人好,好人一定会吃亏,坏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种生存策略。
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人要自私的那些语录,非常非常的多,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下。这些心理网红的文章不断在鼓励我们,每个人都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备和防御他人的一种心理机制。
这些心理网红的文章都推崇关注自己的利益,而鼓励我们对他人漠视和不关心;
这些心理网红的文章在鼓励我们,对每个人都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要和所有人划清人际界限;
这些心理网红的文章,把我们生活中少数的人和人之间的一些不良关系推广到了全社会,以偏概全,让我们误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欺诈之徒,让人们不再对他人报以同情之心,怕自找麻烦。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其实仅仅是短短的二三十年前,我们社会上传播的文章就不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候传播的文章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他主义才深得人心。
社会的这种吝啬心理没有今天这么严重,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今天一样,人和人之间如此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产生了一种病态的吝啬心理。当然,这一切都要拜这些心灵网红的文章所赐。
这些心理网红的文章,让人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他们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再产生任何心理上的同情共鸣;
他们甚至鼓励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说什么父母皆祸害;
他们宣扬家会伤人,最后导致现在的很多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亲属都缺乏责任感。
只站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来看待自己,拒绝接受我们一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那么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些网红整天在炮制这样的文章呢?这背后仍然是资本的力量。
道理很简单,因为资本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更加紧密互助的关系,这样才能导致,最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都变成一种金钱关系,这是资本的最终目的。
换句话说,资本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最终变成一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
以上,进行了这些分析,大家是不是彻底看懂了这个案例背后所反映的真相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就到这里,后面我们继续解答大家的提问,分析典型案例。
小明语录: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的确,人生很艰难,一旦走了背字,每日三碗心灵鸡汤都敌不过飞来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