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二次感染新冠被实锤 疫苗的保护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
近日,人类可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被实锤,全球人民都被这一消息震住了。有网友悲观的认为,疫苗的保护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甚至可能没有预防作用,只能缓解病情,我们再也回不到2020年前的生活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类可二次感染新冠,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香港一名33岁男性,本地居民。
3月26日曾确诊新冠,属于轻症,4月14日康复出院,出院时是否检测到抗体尚不清楚。
8月15日,他前往西班牙旅行,途经英国返回香港,在机场检测新冠再次呈阳性。
香港恰好保存有他第一次感染的样本。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其第一次与第二次新冠感染的病毒株进行了比较,不同之处高达24个。
这么大的差异,需要长期进化才能实现。因此,该男子4个半月之内两次感染不同的新冠病毒株,被实锤,是全球报道的首例二次感染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入院时该患者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
研究团队成员、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表示,该案例与“复阳”案例不同,“复阳”患者体内病毒数量很少,而此次该年轻男性患者尽管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数量却较高。他还表示,这一案例报道已于8月24日被《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并将于近期发表。
一旦曾经的新冠患者再次诊断阳性,可能是复阳,也可能是二次感染。二者有啥区别呢?
如果患者为复阳,则意味着:1、患者正在排毒,所以核酸检测阳性;2、患者体内的两股势力免疫与病毒一直存在,且势均力敌,直到某一天平衡被打破,病毒占据上风,疾病复发。
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才可以猜测是否为二次感染。如何求证为二次感染?最佳的办法就是上述二次感染病例使用的比较两次感染病毒株的基因组差异几何。序列一致,就是复阳;序列明显不一致,就是二次感染。
对于为什么会二次感染新冠,目前有2种猜测:
1、抗体日渐消失:新冠患者体内的抗体,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接近于未曾感染者,导致再次遭遇病毒,仍为不设防状态。
这例二次感染患者就是如此,入院时的抗体已检测不出。这一点,既往《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已给予了证实,8周时,无症状感染者81%体内抗体会减少,有症状者则为62%。同时,不到60天的时间里,40%的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抗体降低到无法检测出的水平,有症状者为12.9%。
2、因为毒株之间差异过大,已有抗体不认识,所以失效。
3、抗体帮倒忙:新冠患者产生的中和抗体,通常的作用是阻止病毒入侵,但也有例外,那就是麻痹免疫系统,协助病毒进入人体细胞,提高感染率,就是学者们口里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据英国《卫报》25日报道,阿根廷1名确诊感染者,康复4个月后再次确诊感染新冠,且第2次症状更加严重。
但是,患者多大比例会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康复情况会如何?目前仍是未知。针对这一问题,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万新冠确诊病例,仅有1例为二次感染,并不常见。
确证人可二次感染新冠的消息一出,给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蒙上了很大的阴影。我们曾寄希望于疫苗,来帮我们彻底剿灭新冠病毒。如果曾经感染的患者都能二次感染,那么通过灭活或者减活病毒或者是病毒片段来模拟感染的疫苗,其意义有多大,我们肯定不能期望太高。这例二次感染的患者,两次感染相隔4个月,可以猜测新冠疫苗保护的最长时间可能超不过4个月,甚至疫苗的作用不是预防,而是缓解病情,减少重症。
关于大家关心的免疫持久性、疫苗有效保护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隔时间等几个问题,论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群体免疫可能无效。二次感染被确证,群体免疫理论被打脸打得最响。这意味着新冠可能无法根除,更像是一个像流感的新冠病毒。
2、疫苗不能一劳永逸。这意味着即使疫苗研发出来,我们也需要反复注射。三四个月,打一次疫苗,有点恐怖。
3、疫苗研究需要纳入康复者。康复者可能感染,自然应当纳入研究中。
当然,这位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也释放了积极的信息:
1、症状变轻了。第一次感染是轻症,有咳嗽、咳痰、发烧和头痛等症状;二次感染无症状。
对此,张文宏表示,香港这个“再感染”病例若是后续被不断验证,则可以被认为是类似于轻症感染后的免疫保护“脱靶”现象,即接种过疫苗的群体虽然产生抗体,但极少个体因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仍会被二次自然感染,但感染时的症状往往会较轻。
2、首例也可能是个例。
总之,该二次感染病例,有人乐观,有人悲观。
乐观一点可以认为,我们每3~4个月注射一次疫苗,反复注射之后,新冠病毒最终流感化。
悲观一点则可以认为,再次验证了专家们此前的预测,我们要与新冠长期共处。张文宏也表示,如果“再感染”指示病例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将会成为常态。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期戴口罩和保持安全距离,学校长期被封锁,不时有局部地区爆发并封锁……很难回到2020年前的生活了!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