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送老人住养老院时,儿子和女儿谁的负罪感更强?

作者/张再云

本文字数1654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尽管有研究指出,一些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常常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应急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但是,大量已有研究揭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而是包含众多行为者参与和不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复杂过程

在东亚社会,将老人安置到机构通常被理解为“不孝”的行为。因此,照顾决策常常面临着传统孝道文化和现实照顾压力的伦理困境。

对台湾失智老人机构安置的家庭决策过程研究发现,家庭决定将失智老人安置到机构的决策过程包括四个过程要素:觉察改变照顾的需求、照顾资源评价、家庭协商、发展巩固认可策略。这四个要素通常是需要一一达成,家庭方可完成机构安置决策的过程。

对韩国成年子女照顾者安置父母入住机构的决策过程研究发现,机构安置决策主要有四个阶段:意识到别无选择、寻求出路、接受不可避免的决定、重新定位。

西方学者的研究指出:家属从意识到自己无法照顾老人开始到作出机构安置决策大约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包括六个连续的阶段:混乱和犹豫不决、对现状认识不充分、经历冲突、做出入住决策、寻求入住机构以及重新定义照顾者的角色。

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大多数照顾者不愿将自己的家人送入养老机构。因此,在做出机构入住决策之前、决策过程中乃至机构入住以后都会面临诸多压力、道德冲突,乃至出现情绪混乱、生气、失落、罪恶感、焦虑、挣扎等负向情绪体验。

相对于女性照顾者,男性照顾者在机构安置过程中呈现较高的心理负担;女儿对将双亲安置到机构比较没有罪恶感,而儿子可能因为孝道的要求,会出现较明显的罪恶感

研究发现,老人家属通常是在缺乏完善计划及专业人员的指引下进行机构安置的决策,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出现急剧复杂的心理纠葛反应,并产生负向的情绪感受。

其中以无力感和即将与家人分离的空虚感,为最强烈之感受。主要包括:(1)罪恶感;(2)抑郁、沮丧感;(3)失控感、无力感;(4)忧虑和焦虑感;(5)负荷和精疲力竭;(6)遗憾和放松感。

从决策过程的角度,很多人认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能减轻家庭照顾者的压力负荷,但事实并非如此。机构入住虽然减缓照顾者的生理及时间压力,但是对照顾者的安适状态改变并不大,且大多数家庭仍呈现压力感及罪恶感,并常伴有难过、失败感、抛弃感及失落感。

从上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照顾决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入住护理之家的老人,有一半以上都是由别人来作此决定。

而老人方面愿意入住的原因,研究显示因为老人考虑自己的状况,以及出于“利他”的想法,为了他们的照顾者及子女设想。对此,大多数研究者共同的结论是老人的参与非常少,处于决策的边缘地位。

其次,决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冲突处理问题。

老人入住机构决策参与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老人自身,老人家属,也包括专业服务机构人员。即使都是老人的照顾者,他们的决策参与和决策意见也可能存在冲突。老人的照顾安排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

老人及其家属做出的照顾安排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矛盾:孝与不孝的矛盾、情感与利益的矛盾、个体与家庭的矛盾、自主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工作与家庭的矛盾、精神赡养和经济供养的矛盾、道义责任和现实条件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冲突的协调处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内部关系密切关联。因此,我们必须从个体和社会互动角度考察老人及其家庭是如何做出照顾安排的决策的?什么因素影响决策的过程?决策者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什么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决策的结果对照顾者和接受者有何影响?他们考虑到了吗?他们对他们的决策满意吗?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直接影响老人机构入住的可能性大小。

本文摘编自《国际视域下老人机构入住的家庭决策研究聚焦——过程、体验及类型》(作者张再云)。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