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的:霓裳羽衣曲、朱元璋、皇榜中状元
中秋节是流传于东南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处在第三季的第二个月之中,因而中秋也被称为仲秋。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往往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在仰望朗朗明月时,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明清时期
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仅次于春节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关于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中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该传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大致内容是: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科举考试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关于中秋的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中秋月》 |
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