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割松香(照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在福建的三明、宁化、永安、永定、龙岩等地做了3年苦工。在“社会大学”的大课堂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割松脂是我们广东梅县家乡人的副业收入,有好些梅县的青年人曾到福建山区割松香。那时我家乡梅县农村人多田少,平均每人约7分田,生产队允许年轻人到外地做工,条件是上交当地的生产小队副业款,约每人每月约20元,由生产小队记工资分红,那时的工分值是10分约3角钱。那时福建省各县是田多人少,有些山区生产队每个农民要管理十多亩农田,甚至家庭的自留地每人约1亩。因山上盛产竹木,这些竹木成为生产队的经济来源。那时当地农村有众多的外地人为生产队伐竹木,割松香。外地人要上交部份管理费给当地的生产队。可说那时的福建农村山区的农民生活富裕,当时我们广东梅县有好些年轻姑娘嫁往福建农村。1973年春,我跟随姐夫在龙岩市白沙镇曾理坑挑松香。姐夫姓张大我6岁,那时他在当地的山上割松香。他早上6点吃了早饭便向山林出发,到傍晚来临才回家。他走到每一棵松树跟前,在高大的松树树皮上用“ 松油刀”铲开两条近似 V槽形,在 Y形开口的下端钉上一个竹筒(现在用塑料袋子),让松树的“ 血液”能够顺流到袋子里进行收集。他每天对松树身上的这个“创口”割一次,经常一干两三个小时才休息片刻,饿了就吃上一碗自带的米饭充饥。我做的工作是在山上收松香,我在每一棵树上取下松脂,装满一桶再挑下山。再把松脂挑到收购站。当时一百斤松香大概能卖二十元。我把山上的松香收回家后,把松香挑到10公里外的白沙镇松香收购站。那时收购站座落在白沙墟郊区的一栋两层楼房,下层约有12间。有4间属收购站有两间储存松香,当天收购的松香由汽车运到龙岩松香厂。白沙墟内有一间国营饭店,在饭店吃午餐要三两粮票两角钱。这种享受与我这个为人做工的穷苦力无缘。我的松香挑到收购站后,中午自带饭包在收购站吃饭。我中午在收购站休息约2个小时才回住地。收购站有两个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位约40岁姓罗的工作人员是广东大埔县人,因他会讲客家话而有沟通。那时姐夫还请一位姓卢的家乡人挑松香,他小我2岁,我们的工作是把松香挑到收购站。我与他共处约两个月,那年的冬天我们三人结伴回家。这栋楼里还住有三个龙岩县城的上山下乡的男知青。其中一位姓古的知青,我曾在他房间座叙几次,他是67届的高中生,在农村呆了几年。招工回城市的机遇与他擦肩而过。原由是父亲是资本家而受株连。他是博览群书而消磨时间,房中的书桌上有十多书引人注目,其中有2本大学哲学教科书。他对我说,母亲是中学语文教师喜欢收藏图书。他对哲学有兴趣,曾与我交谈哲学知识,我因知识水平有限,有些术语我听不懂。收购站姓罗同志对姓古的知青印象不好,说他是个书呆子,经常借故有病逃避生产队劳动。日后这位姓古的知青下落如何,我不清楚。曾理坑是个小山村,当地人讲的是闽南话,此话我只能够听懂一部分,可说听得懂意思不会讲。那时的山村文化信息闭塞,小学只有20个学生,学校有一个约50岁老师,他要教1—3年级的6本书。只一个月的时间,我与老师混熟了。老师只有初中文化,因我曾安装过半导体收音机略懂高中部分数学、物理知识,还有我博览群书,为此我们交谈投机。晚上或下雨天我会与学校老师座叙。曾理坑还有5个是由厦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其中2个是女的。有2个男的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我与知识青年们曾“打斗聚”几次。所谓“打斗聚”是参与的人AA制出钱买食物。知青中有三男一女喜欢看书,他们的书我基本都借来看过。我发现有一位姓黄的知青在他书堆里有几本高中的教科书,这些书中有高中三年级的数学书《解析几何》。我曾好奇问他,这些理科知识对你目前的处境是否有用。他说半年前附近学校要聘他去任附设初中班老师,因为他父亲是资本家,大队干部以家庭成份不好而失去机遇。那时他的情绪低落,把在山村里劳动视为“变相劳改”。1985年,我探听到这个姓黄的知识青年在1978年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福州的一间中学任教。曾理坑村民热情好客,我姐夫姓张有一门理发手艺,免费为村民理发,为此他的人际关系好。当时我们住在一位姓李的老乡家中,交伙食费给他,食宿在他家。姓李的老乡约五十岁,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夫妻俩对出门人很热情。我们与李老乡和睦共处而留下良好印象。因受城市化的影响,原来有200多人的曾理坑,现在土地荒芜,村里人已迁到沿公路的村庄定居或到儿女们的城市住。善良的李老乡也许已去逝,他的儿女们也难于寻找。我还有旧地重游的念头,现在自己老了力不从心,留下文字作纪念吧!
作者:梁德新(2021年3月18日)
作者简介: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参加高考后终于圆了读书梦,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余家刊物发表文章约千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1998年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受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冋、《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学术研讨会、西安客家学研讨会、赣州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有学术论文在在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