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新人”梅兰芳这样闯荡上海滩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逝世60周年。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打造的原创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将于4月21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昆曲小生如何演绎京剧名旦?古老的昆曲如何讲述现代故事?无疑是这部戏的难点,也是看点。

“难走的路,我走”

1956年,梅兰芳先生返乡祭祖演出,没想到妻子福芝芳带来了他亦师亦友的王凤卿逝世的消息。痛切之余,往事历历,浮上心头……

1913年,正是在王凤卿的鼎力扶助下,梅兰芳首度赴上海演出。他承担着殷殷期许,越过了重重质疑,终于在粉墨丝弦之中,大放异彩。

2019年,江苏省昆剧院排演的原创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将这位京剧大师闯荡上海的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进取、谦虚、有勇气、不服输、敢于拼搏的青年梅兰芳形象。

编剧罗周以双线并行的手法架构这部戏。在现实线中,梅兰芳携子返乡、祭祖、演出;在回忆线中,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与王凤卿相知相惜。这部戏采用工笔白描与侧面剪影相结合的手法,在虚实相生中展现一代京剧大师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梅兰芳先生

为何要用昆曲演绎京剧大师的故事?剧中梅兰芳的扮演者、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透露,编剧罗周原本是打算写一部京剧。“我是唱小生的,曾经在舞台上反串过旦角。罗周发现我的气质与青年梅兰芳比较接近,符合谦恭知礼的形象,所以最后决定用昆曲的方式演绎梅先生的故事。”

“难走的路,我走。别人不去,我去。”这是令施夏明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在走近梅兰芳、演绎梅兰芳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与其产生了某种共鸣。“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人。” 在施夏明看来,梅兰芳先生始终坚守初心,他目标坚定,用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年少学戏时,师傅说梅兰芳眼中无神。为了让双眼有神采,他每天晚上在黑暗中盯着一炷香练眼神,常常被熏得眼泪直流。到了白天,他就盯着天空中飞翔的鸽子看,双眼逐渐有了神采。

初来上海这座戏曲大码头,梅兰芳曾被人质疑。他也曾退缩,但最终迎难而上,克服自身的缺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昆曲并不是活化石

从《白罗衫》中的徐继祖,到《1699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南柯梦》中的淳于棼、《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玉簪记》中的潘必正,再到《醉心花》中的姬灿,施夏明是观众眼中“昆曲界最忙小生”之一,也是当今昆曲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小生之一。

2019年,施夏明出演了由上海大剧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昆曲《浮生六记》,紧接着是《世说新语》中的《驴鸣》《访戴》,而下半年则排演了原创戏《梅兰芳·当年梅郎》。他坦言,这部现代戏无疑是近年来最难的一次挑战。

用昆曲演绎现代故事,少有成功的案例。因为现代戏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模板或范本,传统的程式和语汇不能丢,又要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节奏与审美习惯。施夏明把排演《梅兰芳·当年梅郎》的过程形容为“重新学走路”,整个剧组在童薇薇导演,及石小梅、胡锦芳等人的指导下,一点点去琢磨,一点点去借用、化用传统程式,把人物一个个地“捏”出来。

在剧中,演员们穿着的是长衫与西装。很多情绪无法通过传统的程式用水袖来表达。施夏明最常做的动作就是拎着自己的衣角,把长衫往上提一点,然后用围巾做一些动作。这些动作既符合服装特色,同时也融入了昆曲水袖的元素。现代戏中没有厚底高靴,演员在舞台上不能像传统戏中那样踱着四方步,而是要用更接近生活、同时又不失传统程式表达特色的步子去走。念白也是难点,如果完全按照传统戏的节奏处理,人物就会显得与现代人的身份格格不入。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2019年,《梅兰芳·当年梅郎》在南京首演后,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但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令主创团队兴奋的是,每演一场,都有新的观众喜欢上这部戏,认可这部戏是昆曲探索现代戏的一种典范。

“我们还在不断地打磨、改进,寻找最佳的状态。希望这部戏能得到上海观众的认可。”施夏明说,“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昆曲不是活化石,不只有《牡丹亭》等传统戏,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戏记录并展现当下美好的人与事,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昆曲、喜欢昆曲。”

(0)

相关推荐

  • 村野须生:我不太爱看的8种京剧

    由于个人审美不同,偶对以下类型的剧目不太爱看.尽管演员是一流的.但现代装束的这些戏对我有利的是,可以看到老生演员唱高音和不同辙口时的口型.脸部肌肉.用气劲头,这是相比较传统戏戴髯口的唯一好处. 1.照 ...

  • 【侃京剧】超越梅兰芳是异想天开还是有可能?

    艺术,从来是天分和勤奋都具备,才能达到高境界,那么,这其中天分还占着绝对主要的因素. 在人类历史中,几百年能出很多的财阀,大资本家,其他各行各业的精英,但几百年未必能出一个梅兰芳. 因此,京剧大师梅兰 ...

  • 三尺讲台

    三尺讲台 --毛世来口述<我的艺术生涯>节选 1959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倾运动".当时我在剧团里也被拔了白旗,思想上有些转不过弯儿来.我心想,自己还是搞 ...

  • 【七嘴八舌】撕边一锣:为现代京剧招回“京魂”

    这里有一篇旧文,系撕边一锣先生于2011年7月为参加中国戏曲学院的一次研讨会而写的,涉及作者本人对"现代京剧"的一些看法,照录于此. 近几年来,"样板戏"作为& ...

  • 当京剧小生“梅兰芳”遇到昆曲小生“梅兰芳”……

    守 正 & 创 新 京剧是中国国粹,昆曲则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戏曲界,历来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对两种艺术的深入研究和融会贯通,更成为梅兰芳等大师名 ...

  • 独家专访|赵珩先生谈文人与戏

    时逢中秋,有幸拜访赵珩先生.赵先生在他的彀外堂接待了我们,赵先生的彀外书屋装饰典雅,一面书柜藏书甚多,墙上书画.架上陈设都透露出浓厚的文人气息.赵先生精神矍铄,和蔼健谈,为我们详述了文人与戏曲的奇妙缘 ...

  • 傅谨:戏曲现代戏的三个理论问题

    摘要 关于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得失,"分工论""话剧加唱""程式与程式化"是相关讨论中最复杂的三个理论问题.在戏曲现代戏创作领域建议京 ...

  • 郑志刚:身股、财东,晋商传奇“大盛魁”百年前就“管资本”了

    续存长达二百四十年的清代旅蒙晋商第一商号"大盛魁"在资金筹措.业务开展和红利分配等方面的特点显著不同于"民营企业"特征突出的同期晋商普通商号,而是具有一定的&q ...

  • 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附徐渭绘画高清百幅欣赏)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中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 ...

  • 八百年前的“后浪”——细读徐谓礼文书(一)

    注:因为出现了重大的错别字 T_T 所以删文重发,徐谓礼被徐渭抢了风头,输入法的组词也就直接出错,抱歉抱歉~ 八百年前,南宋嘉定拾肆年(公元1221年),婺州武义县城,徐谓礼接到朝廷敕书任命时一定感慨 ...

  • 三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把40吨铁索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就建成

    引言:"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在很多人心中,埃及金字塔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毕竟,用来修建经济台的那些巨石体积大到超出常人的想象,在 ...

  • 百年前的“三喜”烟之争

    "双喜"是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香烟品牌,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于1906创立,这个百年品牌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依然闻名天下,成为中国卷烟的著名品牌之一.其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当年不仅创立了& ...

  • “常州三杰”:百年前的“95后”

    "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迎着春日朝阳,百名觅渡桥小学学子在升旗仪式上深情朗诵瞿秋白诗作<赤潮曲>. ...

  • 百年前,厦门菜单已有很多“牛”

    ●许晓春 "黄牛肉.五香牛肉.五香酱牛肚.牛肉锅贴.牛肉面.牛肉水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厦门中山路一家平津菜馆的菜单让你看得饥肠辘辘,恨不得即刻饕餮一番. 细心的你会发现,这 ...

  • 百年前,三位日本学人为什么参拜这座祠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0/14 14:59:53 文天祥祠 喜欢阅读外国学者或游客写的各种回忆录和亲历记,虽然他们由于异域文化的原因,对中国的风土习俗有着奇奇怪怪的理解和诠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

  • 百年前,他就把教育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通过知育.情育.意育, 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他鼓励青年,用意志战胜欲望,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01 为什么进学校? 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