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宪: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 江苏新沂籍青年诗人吕芳岭短诗《回家过年》赏析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又要过年了。人们似乎能从空气中闻出那浓浓的年味。在这浓浓的年味里,一首诗又撼动了亿万人的心。让我们由衷地感叹道:诗的力量是无形的,诗的力量是无限的,诗的力量也是神奇的。这並不是什么神话。江苏新沂籍青年诗人吕芳岭的一首短诗《回家过年》,便产生了这样神奇的力量。
过年是一年一度回家脚步声最密集的时候,而《回家过年》 伴随这种脚步声与亿万游子 的心灵产生了強烈共鸣
《回家过年》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深情。诗句里有澎湃的激情,有如歌的画面,有内在的旋律,似一根红线将游子的生命与故乡相连。这根线,从诗中连到诗外,让游子感触到生活的真谛,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诗的旋律,让千千万万回家人,心头汹涌着急流般的思念和渴盼。
也许正因为此,春节临近,吕芳岭的诗《回家过年》又“火”起来了。前几天,吕芳岭的手机接连收到几位朋友提前给他发来的拜年短信:“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飞回家乡,飞回母亲的身边,像归巢的乳燕。”只是发这条短信的人并不知道,他发出的拜年短信正摘自吕芳岭的这首短诗。
看到这条短信,吕芳岭笑了。他知道,每年最寒冷的日子里常与纷飞的雪花“共舞”的,便是一年一度回家过年最密集的脚步声。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过年情结,是每个人归心似箭的回家的温暖乡愁。这期间,又会有许多人用他的诗相互拜年了!
是啊,在中国大地上,每年春节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回家过年,每个城市都有几万、几十万人呼啦一下“归巢海嘨”!这庞大的人群,在神州的东西南北间移动,唯一奢望的就是“回家过年”。
中国伦理学认为,“过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乡愁情结, 而《回家过年》赋予了这种记忆和情结以优美激扬的旋律
《回家过年》是一支思乡的曲,表达了作者无尽的乡愁,拨动了亿万游子的思乡情怀。
吕芳岭从小就生活在新沂农村,对简朴洁净的家有着无比深刻的印象,对勤劳诚实的父母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然而,自从上大学后就离开了家乡和父母。并且兄弟四人有三个远在外地工作,兄弟之间常常交流思乡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之情愈加烈。
他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采访了成千上万个身在异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尤其是远离家乡的农民工,对他们的思乡之情,特别是回家过年的迫切愿望有着深切的体会。“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漂泊的游子,回到梦的故园,感受家的温暖。”那朴实的诗句,就是游子心灵深处的呼喊!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家永远是揪心的牵挂。每逢过年,家就成为永远割舍不掉的心事,年也是忘不掉的乡愁。家就是根,家就是情,她时时刻刻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灵。
每逢过年,那些归乡的路,也就成为游子不辞千辛万苦的“征程”。游子在路的这头,家在路的那头,父母在路的那头,期盼也在路的那头,那头好重好重、好长好长......
吕芳岭说:家,这个从小就不陌生的字眼,是一个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牵挂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你随时随地停靠的港湾;是一盏永远不灭的温馨航灯,总让我倍感温馨舒适。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我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我们担心的父母。正是如此,这首诗才能打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2015年1月24日,光明网首页题为《亲历:读懂那颗似箭的归心》的通讯,再一次引用了吕芳岭的这首诗。文章中说,其实,咱们中国的社会就是一辆“大列车”,家在哪里,这趟列车的终点就在哪里。
2012年以来,每年的春运期间,全国都有30多亿人次走在回家的路上。车轮滚滚,千里迢迢,日夜兼程。一次次列车抵达终点,但春运的故事还在一幕幕上演……
回家过年,是很多远在异乡游子的一个必然选择,已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密码遗传至今,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所以我们常说: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
远离家乡的游子都有剪不断的乡愁,而《回家过年》正深深触动了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人的心灵痛点
《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颂歌,短诗以朴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作者思念父母、孝敬老人的殷切心情。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回家过年陪父母吃饺子的动人画面。
“父母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家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流泪、让人心醉的地方。”读了这些诗句,游子不能不在心中呐喊:爸爸、妈妈,无论我走多远,你们都是我生命的牵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游子们的一句口头禅,吕芳岭在采访农民工时多次听到他们的调侃。其实,这是他们刻骨铭心思念父母心情的表露。正因为这些情感深深打动了吕芳岭,才凝练成了那些感人的诗句。“高堂白发,是心灵的故乡。今年春节,我们还是,回家过年……”
著名影视演员马伊俐,在过年前也在自己的微博上热情转发了这首《回家过年》,表达了自己要回家尽孝的迫切心情。作为当下红影星,马伊俐到底能不能回家过年,也许还真不是她能说了算。
中国文明网,在2015年1月17上午的“在线访谈”节目“孝道在当代中国”中,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在节目中现场朗诵了《回家过年》的诗句。他们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培育亲情、传播亲情、展现孝道的最好机会。诗中道出了做为儿女忘不了对父母亲尽孝的心情,只要父母健在,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在春节来临之前,赶回家看望父母。听着格外亲切的乡音,看着时常入梦的故乡山水,与儿时的小伙伴拉拉家常,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港湾。
很多人非常熟悉的“西祠胡同”网站,一位叫“凭崖揽八极”的网友将《回家过年》这首诗完整地上传到讨论版上:“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飞回家乡,飞回母亲的身边,像归巢的乳燕。//一年一年,我们回 家过年。/漂泊的游子,回到梦的故园,感受家的温暖。//父母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家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流泪让人心醉的地方。//回家过年,做个幸福的人,/高堂白发,是心灵的故乡。//今年春节,我们还是,/回家过年……”
这位网友还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深切感受:“感谢这首诗的作者在春节的钟声敲响之前,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思乡曲’。自己作为离家30多年的游子,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与诗歌《回家过年》中一词一语竟是那样契合。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文化,应该代代相传,永远继承!”
谈到这首诗在游子心中激荡的“尽孝”波澜,吕芳岭介绍说,也是在西祠胡同,曾有一位女孩在某个讨论版上发贴表达了自己特别的感受,让他印象很深。那位女生在自己的贴子中说,自己是生活在南京的东北女孩,今年27岁,四年前她的父亲得了重病永远地离开人世。作为女儿,她还没来得及尽孝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回家过年》表达的正是她心底最想说的话。读完这首短诗,她哭了,哭得很伤心,觉得这首诗深深地刺痛了自己的心。在她出生的那座东北小城,有年迈的亲人在盼望自己回家过年。她说,钱可以晚一点赚,她会将全部的眷恋留给自己的母亲。不管千里万里,今年春节,她一定要回到东北老家,一定要好好陪陪亲人,陪陪母亲……
《回家过年》就是一首生活的俗白诗。作者语言自然朴实而又不事雕琢;关注社会而又直面人性;思考理性而又不失偏颇,内涵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读了让人产生美感和激情,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对生活的深情,对家园的热爱,对文化的苦思。那些深思熟虑的诗句,有情趣,有格调,有品位,让人从阅读中受益匪浅而又充满激情。
吕芳岭运用平民的心态,个性化的视角,顺应时空更替的自然规律对意象进行筛分,以诗意从容、舒缓、柔韧、通俗而又富有美感的语言,再一次激活人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意象,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震撼。
这种心灵的震撼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每逢春节,亿万远离故乡的游子纷纷踏上归途。飞机、轮船、火车、汽车,还有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甚至迈开双腿,风尘仆仆,归心似箭。再苦再累,也要回家过年。那是一种怎样千姿百态的风景?伴随着这首诗的韵律,游子们能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生活在南京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杨德祥,早在前年春节期间,他便注意到这首短诗广为流传的现象。杨德祥认为,《回家过年》的流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宣扬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或工作,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像候鸟一样远离故土进城打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容易与当下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愫产生“温柔”的碰撞。这便是它受到广泛传颂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回家过年》密集脚步声中,一首“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的千年古诗,阐释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夏同宪,笔名夏天阳光,曾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有千余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部队各级报刊电台发表,百余篇(首)散文、诗歌被各类报刊杂志采用,并多次获奖。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