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吃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指出:人一身之气,上通下通,则为不病。如果上下不通,则阳气蓄积。长久郁阻不通,就会导致死亡。

人患痢疾之病,则是下面通畅。气走下道,一直往下清泻。除了泻下一身之阳气外,阴气也随之下行。如此严重者会导致体内阴阳之气不足,不足则有生命之危。

此时如果患者能吃,则说明患者胃气没有因为泻病而完全丧失化生能力,胃气尚在。人体在胃气的化生之下,能够及时补充体力。阴阳之气得以补充,则没有生命之碍。此时,如果化生后人体阴阳之气得到补充,产生的大便迟延阴阳之气下行,则病就有渐愈之倾向,这是对人身体有利的。所以,“吃不死的痢疾”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体如果患了伤寒类疾病,人体之内气会因为寒邪的收束,而无法达于天际。这类病上部气机不通畅。所以一身之气郁于体内,使得人体内气机不断聚集,引起人体发热或者胀满、不大便等疾病。此时人体内一片火热之气,热结而阻碍人体气机运行。

此时吃饭,无异于在热结之阻下,又增添了阻碍之物,于是人体气机阻碍会更加严重。所以,这个时候虽然饿一点,但不宜多食,以免再影响到人体气机的运行,导致热上加热,气机愈发的受到阻碍。上阻中阻下堵,这个人就有病情趋于严重的迹象。

所以说“饿不死的伤寒”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体内气机,是一个有序而发的过程。就如同太阳的升起,是有时间限制的,是有序的。在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有很好的表述,也代表了中医对于自然的认知的程度。

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依存于自然。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对于病情有很好的把握。对于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少一些阻碍,多一些通畅,则病自然会见愈。

(0)

相关推荐